非常感谢姚瑶推荐这本书。小迷糊的我看完了也不太说得清准确的名称,嫌封皮麻烦,直接把它扔在了抽屉里,是沃顿最受欢迎的思维课系列之一,英文原名是Give and Take,从人际交互风格入手,探讨最适宜的人际交往策略。
按作者的框架,人际交互风格分为三种: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顾名思义,互利者是交易型的,在乎公平,你给我苹果、我给你梨。获取者的世界里处处都是零和游戏,所以他必须争到、抢到、拿到,只要我得到就好,你,抱歉,与我无关。付出者,乐衷于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利益成全他人。没有人只有一种交互风格,在不同的场合倾向于使用的不同的交互风格。许多在生活中是付出者的人在职场中却可能表现出互利者或获取者的风格。传统印象中,也认为职场不认可、不奖励付出者,所以有人即使是付出者也在隐藏自己的风格。
作者所推崇的是付出者的风格。为什么是付出者而不是更有攻击性的获取者赢得终局呢?为什么要使用付出者的交互风格呢?再次回到了博弈学的分析框架上。之所以付出者策略是最好的策略是因为真实的世界是多次博弈,不是骗一把就玩完,我的当期表现会影响下一期中你对待我的风格与策略,进而影响我的收益。说白了,就是人品、口碑、风评有它发挥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做人还是要看得长远些的。
什么是付出者?付出者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付出者可以是成功的策略。“关注自己所创造的价值,而非成功”是付出者的一个特点。这句话不是书里的原文,我曾经在工坊的公号文章里看到这句话,印象深刻,感觉相较于原书是更精炼的描述。因为付出者关心他人、关注他人的利益,关注自己是否为他人创造了价值,所以可以相对客观的、开放的接受来自周围人、周围环境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错误,以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为目标,而不是固着于证明是对的。这其实也是成长型思维的一个逻辑。这个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一个NBA球队的球员选拔者与交易者,作为付出者,他同样可能会选错人,可能因为关注他人利益而愿意给对方以机会,这是故事的开篇,但纵观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也正是因为他不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坚持用错误的球员,坚持把更长的上场时间、更好的机会给错了的候选人,我不是球迷,不太懂其中的规则与机制,但从作者的描述来看,确实有许多同样岗位的人会因为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错的候选人。作为付出者,他是第一个跳出来纠正自己错误的人。还有一个《辛普森一家》幕后的编剧,他似乎是只在一季署名,但实际上每一季都有他的贡献,他在乎的不是是否署名,而是有没有让这个故事更精彩。他们两个有个共同的特点,赢得了许多同行与竞争对手的赞赏,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如果你曾经犹豫过是否继续采用付出者风格,或者作为一个付出者,有种被人当傻子的感觉,强烈推荐你看看这本书。根据作者的调查,你的感觉部分准确,相较于获取者和互利者,付出者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底层中有多是付出则,同样,顶层中,绝大部分也都是付出者。那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如何让自己成为顶层中的付出者而不是沦为底层中的付出者呢?权且分享两个我印象深刻的,不一定全面哈。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当你需要为自己正确利益时,请使用代言人策略。何谓代言人?两个小故事。关于男性的,一个爸爸,在资历、实力都到位的情况下,却拿不到市场价位的薪资,因为他是一个付出者,不擅于为自己争取利益,总是会替对方考虑是否让他为难呢?他在替对方考虑感受和情绪。但在一次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他不但成功跳槽且拿到了不错的薪资,什么东西在其中发生了变化呢?他想到了自己爸爸的身份,他不是在为自己计较和争取,而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这让他在内心中有了发力点。关于女性,作者做了一个实验,对数字不敏感,具体的数字不记得了,但发现是,如果让同样的一批女性被试为自己谈薪水,争取更高的薪资,效果不太理想。但是依然是这批人,让她们做代言人,为女性同伴争取薪资,谈判完胜!也就是说作为付出者,当他们作为代言人为他人争取利益时比为自己争取利益,表现会更好。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拒绝被获取者利用!一开始,勇于做一个付出者,主动释放善意与信任,主动伸出援手,主动提供帮助,总之,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不计较得失。但是,要去识别对方是否真诚,是否是个由获取者伪装而来的付出者,一旦识别出来,惩罚他也不要手软。(又回到了博弈策略)及时止损!其中一个小故事我印象比较深刻,一个付出者的创业者摊上了一个很会伪装的获取者,如果继续下去公司利益会受侵害,但是作为付出者,即使在理性上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时,还是下不了手,总是会顾忌对方的感受,作者的提示是不要让自己陷入对方的情绪同理中,琢磨一下对方的想法、思考逻辑,这个付出者从获取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满足获取者需要的方案,把获取者请出了公司,同样,付出者在情感上也能接受。算是和平分手。
书中最后一部分是在探讨在群体中如何打造出付出者的风格,塑造一个氛围,鼓励大家付出。获取者能赢是在一个固定的蛋糕中获得了最大的一块。付出者能赢则是愿意付出,把这个蛋糕做大,和他人形成共赢。好比说那个选错了人的球员交易者,错了就是错了,站在球队角度请这个人走的同时也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更好的出路。书中关于付出者群体的案例用的是一个二手物品交易网站,这里没有买卖,只有资源赠与。研究发现,即便是获取者在这个氛围中也会表现出付出者的行为。
如何在群体中鼓励大家付出呢?pay it forward,这是我读大学的时候看过的一个美国电影的名字,中文翻译好像是把爱向前传。两个因素促成大家习惯付出,第一个是你可以成为得道者、受助者、获得者,第二,你不是直接回报给你当期得益的付出者,而是要把你曾经得到的帮助回馈给他人,除了你和施助者之外的第三者,把这份善意、爱、付出传出去。书中讲了一个人,他是风险投资家,也是linkedin评选出的人际关系网络最发达的人,大意是这样,具体的评选名称不记得了,他不计回报的帮助了许多人,许多人都在他的圈子里,他面对他人的致谢或回馈请求,反应都是:那你也去帮助另一个人吧。
看书的过程是动态的,从清晰或困惑,再到清晰,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到底什么是付出者,如何定义付出者,付出者这个说法,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单方面的付出,但随着往后看,我会觉得:作者举出的这个付出者也不是在任何场景下都在付出啊,他也有选择啊,选择在谁身上付出之类的,他也有所求啊,用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这样的方式来划分,正确吗?
看完整本书,走到终局,我的结论是:远离标题党,不要纠结于获取者、互利者或者付出者,只有自利且利他才是终局,自利、利他,硬币的两面,一面都不能少,自利、利他是不是一定带来所谓最成功不知道,我想至少是更健康的生活吧。
对了,忘了说,林肯是这本书中最有名的付出者,按作者的分类哈!
如果亲爱的你有兴趣读这本书,个人建议把这本书和博弈与成长型思维的书一起读,对部分观点会更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