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
版本三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三个故事。
我出生在东北沈阳,一个建国初期被称为共和国之子的地方。我的爸妈最初都在事业单位工作,现在即便早已来到北京,依然挂着老家的事业编制;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过去的大型国有工厂上班,相信大家也都有所了解,去年一条一席演讲被无数东北人刷爆朋友圈,题目叫做《我说我们东北,失落的人、绝望的人太多了》,里面有这样一句描述,“厂里有一种水龙头,每天到了下午的一个时候,里面就会哗啦啦流出来橘子汽水,全厂的人都可以拿着桶去接。”,后来我向爸妈求证,原来他们真的喝过水龙头里的汽水,那时的国企就像是一个大型自运营社群。
时代的变化对个人而言如同温水煮青蛙,这也使得当时大部分人被时代的激流卷走了。而我的爸妈,连同少数群体,跳出了国企提供的“稳定”的舒适圈,来到北京创业。其实,同一时期,离开东北的选择不只有北上广深这类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出国也是一大潮流,不过囿于不忍离开刚出生的我,爸妈选择了相对稳定的北京来开始新的生活。而今二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崛起与国际秩序的重塑证明了他们选择的正确性,眼下,他们的行为被称为创业,正在我们这一辈人之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以上,大概是他们这代东北人有生之年最重要的一次“野蛮生长”。
我的朋友圈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有处于各个年龄段社会阶层的人、有生活学习在各个国家的人,还有从事各种行业与职业的人,极具多元性。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人是我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人,在重点中学读书,大学毕业继续深造,毕业考公务员(其实我的朋友们考公务员的不多),或到大型国有企业,研究所,500强工作,一气呵成当然。
一类人是自我认同感极强,从小或从大学开始就在寻找自己想投入一生的事业。拿我一个朋友来讲,他不想给别人打工,于是创造了一个行业叫做首席故事官,专门给大佬进行演讲设计(我这篇可没找他帮忙哈),毕业一年日收入可达5w。
最后一类人是最多的,比如说
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而选择的机会让人们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进而思考自身。
这两年时常感觉自己处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一边是人工温室,室内花卉静美但脆弱;一边是满山遍野的山花野蛮生长,奋力而烂漫,抑制不住的勃勃生命力。两个世界可以形象地描绘两个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外在定向型人生与内在定向型人生。两个概念通过人的自我认同主要由外在还是内在因素决定相互区别界定。外在定向型人生如那温室里的花卉,长势形态优劣全由养花人来评判,自然而然花朵的绽放会努力向着养花人的偏好发展;而内在定向型人生如那山花,生而为了最美的绽放,生根发芽、千姿百态。
拿我们熟悉的概念作对比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我爸妈的“野蛮生长”可以算是一次打破舒适圈的行为,而打破舒适圈只是由外在定向型人生向内在定向型人生的突破,是个人意识与生命力觉醒的开始,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随着中国经济基础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教育行业在钱学森之问的鞭策下理念不断升级,个体独立性发展为基础的内在定向型人生逐渐为社会所引导。通俗来讲,
我的朋友圈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这两年看到有很多注重教育的宝妈在记录孩子与自己的共同成长日记,和其中一位宝妈聊天后得知,学校要求家长“不以经验指导约束孩子,让孩子做她自己,长成她本该的样子,让孩子在成长中挖掘自己的兴趣塑造责任心。”这是在尽量降低原生家庭在个体独立性塑造过程中的影响。
不清楚自己做的正确与否,只求永远不要丢掉“野蛮生长”的生命力吧。
与打破舒适圈很类似,应该是内向型人生的一个阶段性描述吧。
版本一
我感觉自己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一边是小王子的玫瑰园,一边是漫山遍野的山花野蛮生长…你们是我哪个世界的朋友呢?
这两年不断能在票圈中看到不同
版本二
(引子发问)
在绝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们出于对小朋友的喜爱经常会问我们一个问题——你长大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从小我就流露出了超越同龄孩子的灵性,当身边的小伙伴们纷纷回答说“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做警察抓坏人”“我要做宇航员去太空航行!”的时候,我则骄傲的仰起头回答说“我要去剑桥大学读书!”。
后来,小女孩的梦想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那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一段日子。我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读书,当时其实牛津也差点去了,遗憾旅行团的排期很满时间有限就多少留了一丝遗憾。
开了个半正经的玩笑,这里我想说的是,除了大人长辈们的发问,我们自己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呢?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在怎样的语境下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呢?
(案例引入)
我的朋友圈是个很有趣的地方,不仅有处于各个年龄段社会阶层的人、有生活学习在各个国家的人,还有从事各种行业与职业的人,一句话——极具多元性。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
不难理解,有时候我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从小到大,爸妈会经常和我说,“我们培养你不是为了对你有所期待,而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希望以你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于是,即便是现在,我面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还是“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啊,作为社会人,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以往的经历来看,寻求社会认同的人多,寻求自我认同的人少。
说实在的,我爸妈的教育背景以及对我教育理念在同辈人中算是中上等了。回顾我的9年义务教育,他们都对我进行了很好的兴趣培养以及自信心塑造,加上我或多或少的小聪明,在兼顾不偏科且成绩始终年级前十的同时,学校的社团、校史馆等活动,我也是年级的代表参与组织活动与作为学生代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