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的《别以为你会爱孩子》里面说了养育孩子的观点,写得真好,摘录几句分享给爱孩子的人们:
孩子的个体差异永远是存在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之大甚至出乎我们的想象。孩子有他生理的生命,也有他心理的、灵性的生命,他们永远都是在成长。对于一个永远都在成长的孩子而言,方法也必须是活的,需要跟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爱孩子,有法可依。但是,法为器,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用,产生的效果一定各个不同。
武侠书里的练武之人都期待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以为从此便功力大进。然而,无论是《葵花宝典》还是《九阴真经》,一本武林秘籍招式并不多,融会贯通了,才懂得变化,才能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不同的人练同样的功夫,有的人把握一二,有的人把握八九,功力自然也就悬殊之甚。有招只是入门,从有招到变招,再归于无招,才能出神入化。
养育孩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修炼初期,我们“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到孩子某个问题,盯着的就只是那个问题,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去改造孩子。
修炼中期,我们“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是纠结于孩子的某个行为是否有问题。我们会明白,原来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其积极意义。进入这个阶段,我们的焦虑少多了,但还是不断有焦虑的时候。
继续修炼到某个高度,我们才会归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此时,再看孩子的某个行为,我们会由衷而欣慰的感叹:这才是孩子呀!孩子就这样!到这个阶段,我们不会再纠结于去改造孩子,而是全然地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我们自己也变得淡定、平和、内心强大。养孩子便如顺水行舟,轻轻松松。
就算偶尔遇到某些问题,我们也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会试着读懂孩子内在的需求,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此时,我们会发现,爱孩子,其实很简单,我们根本就无须费尽心力去寻求应对的方法。方法就在那里,自自然然,如同水,放入不同的容器,就呈现不同的形状。这种变化不是刻意的,只是顺应容器的造型,自然融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