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呢。古训说“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意思是如果母亲太慈善了,事事由着孩子,孩子会骄纵、无法无天。我们不否认骄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但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就是正确的吗?严厉的惩罚真的能够让孩子更孝顺吗?粗暴的打骂真的让孩子更能成大器?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过于严管,是很多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严厉的惩罚让孩子叛逆、反抗情绪更激烈,最后到了父母实在管不了,只好放弃,任由其自生自灭,这也是为什么未成年犯越来越多的原因。
即便有些没有成为少年犯,究其一生,也或多或少留下了不同的阴影。有的一生胆小怕事,自卑,自闭,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有的觉得父母从没有爱过自己,长大后不自觉的与父母疏离,更别提“出孝子”了。更有甚者学会了阳奉阴违,说谎,只要不被发现,什么事都敢干。
我们也不妨回忆一下,你小时候有被打骂的经历吗?你在被打时心里是在感激父母,还是内心充满了害怕、孤独,绝望、无助?被打时你是在对自己做反省,还是在对父母的爱做否定。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美好的回忆。既然我们都觉得惩罚不会带给我们美好的体验,那为什么还要让我们的后代也要有这样的痛苦回忆呢。
其实许多人也知道惩罚不好,但还是忍不住一再使用这个工具。因为遇到让人生气的事情发火是人的本能,就像动物遇到情敌就要决斗一样,不需要学习,只靠本能就能完成。打骂惩罚孩子通常是家长能力不足的表现,是家长的内心不够强大,面对孩子犯错,手足无措,无计可施,只好利用家长的权威来让孩子屈服,结果是你用武力赢了孩子,却在心理上与孩子渐行渐远。
鲁迅曾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马克思也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和善和坚定并行的教育方法。阿德勒说,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只有先让孩子的感受好起来,你的建议孩子才能接纳,惩罚只会让孩子的情绪更糟,从而阻断了和家长的交流。和善而坚定的做法充分尊重孩子,让孩子在持续鼓励的环境下发展自身的能力,自主的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发展出能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诸项能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i_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