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县里的高中,看到十几个篮球架分别次第排开,当时就瞪大了眼睛,四下环视,那份冲击和惊艳,依然记忆犹新。
村里或镇上也就只有两个篮球架,而且村里的极少看到下面有球,更不要说打球了。到了初中才能在体育课上摸到橡胶制成的篮球。
当时觉得真是开了眼,但又转念一想这辈子是没机会来这样的地方读书了,因为当时的我已经辍学了。
谁晓得一年多以后,我就进了那儿读了三年高中,就在那个操场边上,用了一个中午,把从图书馆借来的《老人与海》,从头到尾,站着就心潮澎湃地一气呵成读完了。
突然回看自己这短短的三十几年,这样的冲击与惊艳时不时都会发生。
小时候父亲用牛耙地,我和他一起站在那长方形,下面带有铁齿的木耙上,老爸拉着牵牛的绳子,配合着口令,娴熟地控制着牛儿的前进方向;我拉着牛尾,保持着自身的平衡;父子并肩,站在耙上,牛儿在前面强劲地拉着,我们就跟着牛儿,在一片水田里绕圈圈,耳畔响着高亢的小调。
每次父亲用牛干活时,嘴里总会哼着高亢的调调,方言叫打lei,就是唱歌给牛听,催牛奋进。那份粗犷豪放,直冲云霄的体验后来再也没有过。
只到上中学,历史课上我才知道铁器牛耕从汉代已经相当普及,至今传承已有两千多年。
很庆幸,自己也曾亲生经历过。
这应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穿越汉朝吧。现在回看冠之以惊艳也不为过。
记得初三英语课谈到咖啡和汉堡,老师问有没有喝过,吃过,全班几乎所有人都一个劲地摇头。
谁知数年以后,上大学时,每周都会去一个来自纽约的曾是美国大学钢琴教授Sharon Smith的家里作客。喝她亲自煮的香浓的咖啡,吃她自己做的金枪鱼三明治。
几乎每周她都会邀请三五个好友,一起享美食,侃大山。我就在一旁静静地听。偶尔谈到中国的事情我也会应和几句。
他们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俄罗斯,希腊...,一次她开玩笑说道:Robin,you are so lucky. I bring UN home for you to sharpen your listening skills.(你小子太幸运了,为你练听力,我把联合国都带回家了)
聚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大家端着红酒杯,围坐一圈,静静地一起看电影。
偶尔在一个英国老太太的带动下,大家会来一通简易互动的英格兰群舞。
或者Sharon来一段钢琴伴奏,另一个老师来上一段意大利歌剧。
或者一段即兴的小提琴表演……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冲击和惊艳。
也记得上中学时,和父母用农用三轮车收粮食去乡里卖。每斤两分钱的薄利,一天可以拉两车,每车几千斤,一天一百多,完全就是血汗钱。
父亲母亲要一一把粮食装袋,过称,扛到车上,运到乡里,再卖掉。从此后你会更加明白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你也会理解为什么父亲会对过手的每一张百元大钞仔细检查。如若不慎遇上假钞,可能几天的活都算白干。
在杭州工作时,看到学生的一个简单的布包就价值上万,随身挎的一个相机就十几万,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冲击和惊艳。
时光退回到2006年,那时的我为了计算机考试,练习打字速度,还去了天程书店,对着印有电脑键盘的硬纸板,单膝跪地,练习了一个下午的模拟打字。因为上面套有一层透明的硬塑料,所以在上面比划了半天,依然崭新如初。
现在一抬眼,面前桌肚里,就躺着自己用过的惠普,三星和苹果三台旧电脑。这也是十几年前对着纸印键盘,狂练一个下午的打字少年所不敢奢想的。
但是人生说来也怪,钱挣得多了,心却更慌了,因为想要的也更多了。
冲击与惊艳见得多了,却更想回到原初的平静与朴素。
不知为何,活着活着,又想回到“梦想”最初开始的地方,就是那份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回归自然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