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智慧网络学习初级二期 李俊 坚持分享第31天 2021.1.16
关注孩子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听课不在乎听多少,在乎用多少,多行动,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老师讲过的知识,我们不一定都能做到。我们要看到自己进步的地方,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进步,加以强化,以后就知道如何去用。焦点五聚焦:关注正向、关注解决、关注现在与未来、关注成功经验,关注一小步。反复去用,像牛羊一样,不断的反刍。
关注成功经验会更加自信,行动越多改变越多,关注就是精力聚焦在哪里。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事情之后,很容易更多探讨为什么,怪谁?然后陷入自责内疚之中。或者推卸责任,抱怨别人,要不是他……我怎么会……
可能抱怨自己的孩子和爱人,也可能抱怨自己,都是我的错。当我们精力消耗在这里,就没有精力去解决这件事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多关注想要的事情,而非不想要的,关注不想要的事情越多,不想要的就会越来越多,想要的就越来越少了。
怎么样让自己关注到解决上,遇到事情不再抱怨就是进步了。当孩子出现状况,我们怎么去解决?首先稳住情绪。当孩子状态不好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又影响孩子,然后整个家庭都会受影响,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接下来怎样让自己更稳,最重要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不要上来指责抱怨,对改变现状没有任何的帮助,只会越糟糕。思考我想要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争取与孩子合作,而不是相互埋怨。内耗了,就不可能有更多精力去解决了,当达成了合作,力量就会很大。说不定就会想出什么样的方法,不会让现状糟糕。
刻意的训练,持续的浸泡,永久的平台,每天分享,读书会,还有成员一起交流,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的听,意识越来越强,重复,剩下为王。生活中常见的就是遇到问题,家人互相抱怨,然后会吵起来,最后摔门而去,导致气氛更加沉重,现状更加糟糕,亲子关系更恶劣。有意识的去训练,强化正向面,不期待随时随地都能做的特别好,反复的去实践。有效继续,无效改变。有时突发事件,我们可能就会忘了正向思考。我们要多用,忘的时间会变短,焦点强调做到,行动,行动会带来顿悟。
1、事出一定有因吗
事出不一定有因,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能够帮助人们理清问题的头绪。找原因就会破坏关系,分析想要什么,怎么样解决现状。抱怨以前溺爱孩子,溺爱过了,后悔,自责又怎样?对改变现状有何帮助呢?反而让孩子觉得都是你的错,他没有什么责任,杜绝恶性分析,避免张口贴标签。看透不说透,帮助他人找到力量。
有些人很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由于习惯活在因果观的思维里面,认定有因必有果,我们在发生状况时总是先去找原因,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将立体化在分析问题或是探讨问题的成因上面,例如,感冒就医时,医生就会问你“多久啦”,“哪里不舒服”,“最近去过什么人多的地方吗”……而事实是,有时候我们想得出原因,有时候想不出原因。
2、问题导向思维方式vs焦点解决思维方式
A组问句:
——最近有什么问题困扰着你?
——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你曾与谁说过这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问题持续多久了?
——你曾经想过改变吗?
——为什么后来都失败了?
——这个问题对你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
——什么时候你觉得这个问题最严重?
——你是怎么处理的?
B组问句:
——你怎么看你这次的成绩?
——接下来你希望你的成绩有什么变化?
——你的成绩有没有相对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当时怎么做到的?
——你当时都用了哪些方法让你的成绩相对比较好的?
——如果最理想的那个成绩状态是10分,最低是1分的话,你给自己现在的成绩状态打几分?
——那接下来你做哪怕一点点的改变,就会让你的成绩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你觉得是什么呢?
进行完A组问句练习,虽然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但是像是被警察审问或者医生问诊的样子,而且有种愈说愈烦的感觉。进行完B组问句练习,虽然有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花费很多的脑筋,甚至想的时间会比较久,但感觉自己并没有那么无助,还会注意自己已经做了些什么,而且好像也能从这些问答中找到解决的方向,像是在眼前出现一线曙光的感觉。同时也会觉得提问者好像和他们站在一起了一样。
A组问句属于问题导向思维方式,将焦点放在问题上,经过有脉络的思考可以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容易推卸责任和花较多力气思考“为什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和问题一起被困住!
B组问句焦点解决思维方式,将焦点放在解决上,可以让被问题困住的人既有这样的问话,看见自己的力量与资源,进而产生强大的希望感。使用我们比较不熟悉的语法构成,需要不断练习。
两组问句甚至可以并用,不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找成因”上面,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许多儿童与青少年如果一直想要找“为什么”和一直问“为什么”,其实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敌意和愤怒,因为他们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那些事,更何况回答你了。而另外的常见状况是:就算知道为什么,他们也无力解决那个“原因”。因此与其把时间花在无效的事情上面,不如运用智慧,将焦点放在对的地方,“留下力气,解决问题”。
家长成长一分,孩子成长十分,自己改变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也改变了。关注解决得到解决,不断地觉察,不断地浸泡,让自己一点点改变,给自己一点时间,持续地浸泡。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不断地积累知识,而是真正的去改变,去行动。知道不重要,做到很重要,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做到,我们可以一点点地去做到。
课后反思:
听完课我想起,有一次儿子回来说英语作文没写完。我问他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很久都没发生这样的事了。我可以尝试着问孩子:下次英语测试,你可以做出一些什么样的调整,让试卷能够完成呢?哪怕是你做出一点的改变,你认为是什么呢?前几周英语试卷都做完了,你是怎么做到的?不纠结原因,家长做好水引子,激发孩子的潜能,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