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今天我们继续共读《巴菲特传》。回顾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看出,巴菲特是一位拥有高尚品德的智者。他以正义和品德打败了大都市的尔虞我诈,用执着不变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现代快节奏。(第十四章 到第十五章 220页—248页)
1
1986年早期,伯克希尔哈撒尔的股价突破每股3000美元,较之前上涨167倍。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和巴菲特做生意;若巴菲特买了哪个公司的股票,那家董事长都要喜出望外。
即便如此,巴菲特的生活依旧是平凡宁静。没有固定的日程安排;办公室是简单的摆设,华尔街股票经纪人最常见的装备:电子计算器、股票行情显示终端,电脑都没有。
公司组织更为精简,尽管跻身全球500强,全球总部分员工只有11个人,所有人的时间都用在打理业务上,巴菲特不会雇人来协调人际关系。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种管理模式。曾有一位客户准备出售天然气公司,当他看到巴菲特单独与他交流,一次性报价后,他觉得不放心就放弃合作。
但是,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他擅长处理抽象问题,喜欢和数字打交道;懂得从复杂线索中抓住要旨;精准把握问题的实质。不喜欢拖拖拉拉,他高效果断,一旦决定就不改变初衷。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他愿意信任他选择的管理者,给予他们最大的自主权。他会给共事的人注入信任感和责任感,即使对方表现差强人意也不会过分责难和数落。
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了他的成就。与他共事的人都有目共睹,渐渐地都变成了他的“门徒”,忠诚信任,相处融洽。
对他崇拜的人不只是同事们,还有他的股东和朋友。每年召开年会,都有一大批人涌向巴菲特,股东们都希望可以靠他近一点。的确,巴菲特代领他们走向富余的生活;平和幽默给他们带去快乐。
朋友们也喜欢他,他总是以平凡为乐;认真真诚。当然,巴菲特也喜欢成为其他人的焦点。他充满智慧,才识渊博,幽默健谈。
这样的人,有谁不爱呢?
2
对待公事和私事,巴菲特都能保持一贯的风格;能够在善变的股市里生存,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不被环境迷惑始终持守自己的投资原则。
80年代,整个华尔街的构架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垃圾债券进行恶意收购。即便收购会带来股价猛涨,巴菲特的通用食品公司也曾因恶意收购让其获利颇丰,但是巴菲特时刻提防着操作股市的人。
一方面,优秀的公司可能会以低于实际价值被销售;另一方面,收购会扰乱市场价格;首席执行官在花股东的钱时候并不会像花自己钱那么谨慎。
市场中许多兼并案,被兼并方的首席执行官不都是高尚,利用股东的钱财来贿赂套利者,为的只是让自己保住饭碗。当然,也有些人首席执行官会通过表现不是很出色,财务报表一团糟来避开套利者的注意力。
因此,巴菲特在想,对于那些逼入绝境但又不想被套利者牵着鼻子走的首席执行官,他们需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避风港。于是,在这期间他买下了斯科特费兹公司。
巴菲特对美国广播公司很感兴趣,因此联合墨菲和伯克通过大都市公司高价买下了美国广播公司,甚至同意美国广播公司可以购买大都市的股票。
尽管巴菲特对美国广播公司期待很高,但头几年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好在墨菲和伯克节俭开支,巴菲特也始终对大都市公司股票不离不弃。他没有选择以“逃跑”的方式以买卖公司来转赚取差价;而是通过认真经营公司创造利润。值得欣慰的是,美国广播公司最终成为节目受人欢迎,财务状况稳定的电视网。现在,他们正在赚取利润,大都市的股价也迅速反弹。
许多投资人都是以“每小时变化的股价”来决定自己的忠诚度的,但是巴菲特不一样,他总是对自己看中的股票长久持有。一方面,只买不卖可以减少缴税金额;另一方面,长久持股可以创造机会,吸引有识之士的合作;当然,一旦选择不轻易撤出,那么,在挑选合作伙伴时就要更加谨慎。
他依旧喜欢喝可乐,吃麦当劳,长条香肠和鸡蛋。
1986年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