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鸡汤文如此盛行。
喜欢它的人,信仰的是:没有鸡汤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鸡汤解千愁,干了这碗鸡汤,明天继续奋斗。厌恶它的人,坚持的是:鸡汤有毒,要远离鸡汤;全篇没有一个方法论,看再多也不能转化成能力,也不能让老板给你加工资。
那究竟什么是鸡汤文呢?
百度给出的解释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然而并不能给出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按照这个解释,我们所看的文章除了小说,故事,说明文外,大部分的散文,随笔,感悟等都可以被归结为鸡汤。于是,开始有人感慨,看了那么多年的书,看的都是鸡汤啊,真是浪费时间。
然而,实际上的真的这样吗?
(2)
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书。中学的寒暑假,看完了《简爱》《平凡的世界》《雾都孤儿》《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大学刚毕业那两年,3000块钱左右的工资,交了房租水电费,除去吃喝拉撒,常常捉襟见肘,所剩无几。没钱去娱乐消遣,就去图书馆借了很多书,窝在家里看书。看亦舒的小说,看畅销书等,很多书的内容都不记得了。但是,有遇到好词好句都会随手摘抄下来,用便利贴贴在床头上,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借此激励了自己。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条是:“如果别人夸你,你就表示高兴;你一个人走,有清静地快乐;你同许多人一起走,你就会感到热闹。只要你敢走,怎么样都好。你应该学会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然后快快活活地歌唱。”
“生活的艺术更像是摔跤而不是跳舞,既要站得稳,还要时刻准备突如其来的打击”。
这些话曾经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刚入职场被骂的时候,在被同事排挤的时候,在每个月入不敷出的时候,在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些鸡汤在无数个夜里温暖了我,使得我不去抱怨,不去想着问父母要钱,不去想着走捷径靠男人上位,即使再难,我也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没钱的时候就在家里看书看电影,或者是去跑步,偶尔跟着电影学几句英语。那几年,过的辛苦,但是很充实。
如果不是那些鸡汤,我可能会灰头土脸,自卑沉沦,因为看不清未来,从深圳早早地滚回老家。那些鸡汤,就像一个老师在给我加油打气,让我积攒起力量,一点一滴地努力,别人不愿去做的工作,我来做;别人不愿意加的班,我来加。最终,随着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我在进步,工资在增加,买得自己喜欢的衣服,吃的起自己喜欢的美食,去得自己自己想去的远方旅游,我开始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与它和谐相处。
(3)
可能有人会说,就知道你只会说鸡汤的好。
还真不是。
鸡汤,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比如,你看了鸡汤文之后,内心得到慰藉和力量,觉得自己充满力量,干劲十足,这个时候,你依然没日没夜地看,结果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抛之脑后,最终酿成大错。
如果你只是靠书本解决问题,而不是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那么不管你看的是鸡汤,还是干货,还是任何大师的作品,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就像你想要中500万,不是听别人如何说,而是要自己先买上一张股票;就像上学的时候,老师讲的再精彩,也需要你课下练习实践,才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
还有一点,鸡汤多半是安慰你的力量,书中提到的方法论之类的比较少,对于你的专业提升,效果不太明星。如果你需要专业方面的提高,建议你可以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籍。网络这么发达,专业书籍一搜一大把。
鸡汤可以给你力量,但也会让你产生幻想,你误以为在看书的过程中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其实呢,作者说的只是自己的方法和经历,对你不一定有用,即使有用,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你自己。
(4)
就像一个事物都会有两面性,鸡汤也不例外。
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安慰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方法,让我们燃起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它并不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毕竟它并不是一本万事通。我们的生活,终须靠我们自己。
和鸡汤文对应的是干货文。干货文在一段时间内很受欢迎,然而有人提出,那么迫切地需要干货文,需要作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可见是多么急功近利,想要走捷径复制别人的成功。再想一下,你电脑上存了几个G的干货资料,你看过的有多少?
鸡汤,选择适合你的方式喝。无聊的时候,迷茫的时候,受挫的时候,无助的时候,看看鸡汤文,至少可以让你重振精神,比自己一个人在那抑郁好多了。鸡汤本身并没有毒,关键看你对待他的方式。
寒冷的冬天,鸡汤可以让人温暖,但是喝完之后,记得该干嘛干嘛,该解决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该提升专业能力就去提升专业能力,千万不要贪婪地喝太多却误了自己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