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上高中时,我最爱看《读者》、《知音》等杂志,喜欢摘抄这些期刊上的励志句子、人生真谛等,一方面鼓励自己,一方面可以用在作文考试中,幻想能感化判卷老师,得个高分。
那时候,还没有“心灵鸡汤”的说法,只是觉得那些唯美暖心的句子抚平了我焦虑不安的心,也慰藉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
那时,也没有朋友圈,一首音乐就是一碗鸡汤。《水手》、《阳光总在风雨后》……想必大家每人心里都藏着一大箩这样励志的歌曲。上高中时,每天下午两点,校园广播里就会放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尤其是听到“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时,想想又一次考差的成绩,立马打了鸡血,安慰自己,我一定会“飞过绝望”。
确实,味道鲜美的鸡汤文犹如给自己孤独贫瘠的心灵注入一汪清泉、一股活力。但随着鸡汤文越来越泛滥,我们的舌头已经麻木,大同小异的励志语句即便当时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又回复原状,如同感冒患者对抗生素有了免疫力,期待强度更大的治疗。
2
网上有人对“心灵鸡汤”作了评价,“先讲一个故事,再给一个结论。故事本身并无逻辑,结论也非真正的公理。但是讲故事和讲道理的人总是一副‘我领悟了人生真谛现在传授给你’的样子”。
仔细想想,好的鸡汤文的确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但发动机启动了,还要有娴熟的技巧驱动它上路,在路上遇到各种情况怎么处理?违章了怎么办?好像鸡汤并没有给出答案。
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每次听完《隐形的翅膀》,安慰完自己一定会“飞过绝望”之后,下次考试还是得了很low的成绩,然后再听一遍麻痹一下自己,而“不去想他们为何拥有明天的太阳”,而我为何总是看夕阳。
怪不得“心灵鸡汤”已沦为一个贬义词,理由是它只能对心灵进行“安慰”和“按摩”,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同“空气净化剂”净化了空气,而雾霾仍在。有时候还会跟朋友调侃“你是心灵鸡汤看多了吧,一点儿都不现实。”
专家说了,感性的人更喜欢喝“鸡汤”, 因为鸡汤文提供了一种向往,一种理想的状态,心智未发育成熟的人,往往更坚信文中理想的实现,而成熟理性的人,则更倾向于找到解决方法去行动。
那我们现在理性地分析一下,比如什么《你的缺陷,就是你的优势》、《只有坚持,就能成功》、《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些鸡汤文中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里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符合任何人的认知,完全正确,还能够解释一切。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适用,这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让你拥有安全感。
但如果一个人的脑袋里装满了这些理论(人生鸡汤、职场鸡汤、创业鸡汤),那么,他的思维将陷入全知遮蔽盲区。阻碍我们批判性的思考。
这就是好多人沉溺于鸡汤文中不可自拔的原因。
看来不是鸡汤的错,而是你太懒,只想坐享其成喝鸡汤,不想站起来自己做一碗干货十足的打卤面。
3
好在感性的我们已经越来越理性了,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在鸡汤中游泳了,我们需要的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让已经被鸡汤燃起动力的我们快速提升。
一、多读一些技能类的书籍,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选择几本,最好是烧脑型的书籍,让自己读完,在行动能力和方法上有一个提升。当然,不要简单给自己设定读多少书,要设定成能完成几次思想跃迁。
二、多去实践。在自己喜欢或希望有所提升的领域反复练习、练习、再练习,不断地总结、归纳、反思再练习,一定成为这个领域的牛人。
三、多涉猎跨学科的领域。会拓展你的思维,让你的思维不但有深度,还有广度。
四、多和大家分享。从大家的反馈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根据反馈意见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法。
总之,我们不要沉迷于鸡汤文里了,除了鸡汤,还有这么多可以增强体质、有营养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品尝、分享。别让鸡汤成为阻碍自我发展的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