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格调
第一天上午,戴建业教授为我们讲《人生境界与文学格调》。戴教授,瘦精精的,讲话很幽默,时不时骂哪个文人是“狗东西”,好似他和这些文人日日厮混在一起,和我们闲聊文人的日常。
在做自我介绍时,戴教授说,他祖籍在安徽,爷爷辈经商挣了钱,便在湖北定居。说到戴姓的大学问家,戴震先生,他说,戴震搁在现在,估计成不了才,十岁才开始说话,家长老师肯定把他当智障。爱因斯坦也是如此,放在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都是智障。由此反思,教育的偏差,我们眼里的“聪明”的孩子,大多是听话而机械的。人才培养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教师能做的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地关爱,让孩子感到快乐和温暖,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戴教授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孩子这些:对学习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勇气有胆量,学会关爱别人,做平常人。
讲授《人生境界与文学格调》时,戴教授从字源解释“格”“调”。格调是指文学作品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的整体水平。人生境界是指一个人的精神品格、觉解所达到的程度,并通过其举止态度所表现于外的存在状态。按冯友兰先生的划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引用沈德潜的“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人生境界与文学作品格调具有相关性。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戴教授对古诗词很熟稔,随着讲授,任意拈来。让我羡慕。
作为孩子们的母语教师,我的文学积淀与修养让我羞愧。这份功课,得用余生补起来。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影响其作品的格调,如果这个人是教育者,他的人生境界,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这是对我的另一个启发。
戴教授向我们推荐了“爱思想”网站,方便我们一线教师查找自己想要的专业论文。推荐我们有时间在腾讯上听他的“走近大诗人系列”,在此,一并记录下来共享。
关系大于教育
在办公室,常听同事说,“现在的小孩,跟我们小时候真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多乖啊!哪像现在的小孩……”在刘亚博士的课上,这种现象得到了较专业的解释:信息时代,孩子们的知识来源更广泛,这会解构孩子们对曾经的静态的知识拥有者(老师,家长)的权威认同。
即使我考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面对自己三岁不到地孩子,时常抓狂。上课时,刘亚博士举了“4个妈的故事”,我分分钟中招。“马克思式的妈妈”,此类妈妈,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孩子不断奋进的。“高知高冷型的妈妈”,此类妈妈,高高在上,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太多,不容许自己向孩子示弱。“温柔猜测型妈妈”,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温柔完美。“传递焦虑型妈妈”,三句话不离开学习,“总是”“每次”是口头禅,不停传递焦虑和压力。可怕的是,我觉得我是这四类妈妈的合体……刘亚博士认为家庭教育本身及亲子互动,学校教育本身及师生互动出现问题时,会导致“问题孩子”的出现。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在物质上极端溺爱,在精神上系统摧残。听上去骇人听闻,但确实令人深省。
刘亚博士说,当你在任何时候看任何孩子的任何表现都顺眼时,你可以做一位好老师啦!我觉得做到上面说的,不仅可以成为一位好老师,也可以成为一位好上神!
这节课给我的思考是师生关系的重建的重要性,即使做了近8年的班主任,关于师生关系并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过。下学期,孩子们二年级,我得尝试着重建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如果重建,唯一的途径是做到无条件的爱孩子们,罗杰斯说,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被感知。在此基础上,自然会放低姿态,尊重孩子。当然,真的做到,很难,还是从觉察自己不当言行开始,清理这些不当言行,至少保证我不是孩子问题的来源。
果然应了那句话,人生是场修行
专业化才有尊严
夏循藻老师说,老师的专业化是必须的,一看,医生是专业化很高的职业,所以,你从来看不到医生动刀子时,旁人指手画脚地说:“在这划一刀,在那划一刀。”但是,老师上课,连小商小贩都可以指点。因为,专业化不够。
老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便是专业化成长的一方面。
夏老师的课件上出示他教的学生的集子,有的是八几年的。 可见,作为老师的深情。
从夏老师自身,也能看到专业教师的成长路径。说到底,根本是苦练内功,读功、思功、做功、写功。这个观点和下面杨再隋教授的观点一致,“做好老师不是投机取巧能行的。”
夏老师来时,提了两袋自己的著作,我本来准备买一本的,后来想呗回合肥太累了,就没有买。估计其他老师也和我一样,都没有买。下课时,我看到瘦小的夏老师提着重重的两袋书走了,心里有点难受,早知道买一本就好了。
肖老师,教我省钱妙招!
没开始上课时,我看了一下肖作钧老师,感觉面相有点凶。没想到,上课很幽默。两天下来,几位授课老师都说武汉话,我也能学两句简单的武汉话了,例如,肖老师的“小钱”。肖老师的课比较实用,至少,我以后在百度文库上下载想要的文档,不需要再用券啦!哈哈!
皆是教化
第一次听杨再隋教授的讲座是13年在南京,七彩语文课堂大赛时。这次是第二次,先生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上次在一本书上看到,老师站在学生面前,便是课程及教育的全部的资源。杨教授给我们上课时,亦是如此,不仅是他讲座想传达的母语教育观,他工整的笔记本、字斟句酌的态度、义愤填膺的表情……都在教化。
深情留给学生
余国卿校长,给我的印象是,慵懒,痞痞的。相对于讲理论,我更喜欢听他讲那些学生的事例,感觉,那时的他的眼睛有对学生的深情,例如,对那位开小卖部的孩子的愧疚,对那位上人大的孩子的骄傲。
解开儿童的封印
优雅的熊春萍老师,是所有授课老师中普通话最棒的。不论不论是余国卿校长的课堂交流还是熊春萍老师的儿童表达理论,都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熊老师课堂上让我写葡萄干的指导,更像是冥想的指导语,解开封印,邀请潜意识来参与表达。
观课议课是人为关怀
仍然记得朱幼菊老师,上课时,提到父亲,别过脸去,满眼的泪就要溢出来。那一瞬间,我想起外婆去世时,妈妈的眼泪。
观课议课,充满了人文关怀。记得刚当老师时,每次上完公开课,评课时,我先将自己批一通,如此,老教师都无比同情地说:“其实,也没有那么糟。”辛辛苦苦,搜肠刮肚备课的痛苦在被评判、被审视的痛苦面前,真是弱爆啦!
教育也是一种轮回
课上,赵俊友老师说,他当教师资格证的评委以来,发现现在的准老师,是课改的“受益者”,板书,可以用不堪入目形容。我听了,心里震了一下,心底冒出两个字:轮回。教育也是一种轮回,我这一生最多陪三百来位学生走过六年。这些由我陪伴教育过的三百来人,十年后,走上社会是什么样的呢?会因为曾经有我的陪伴变得更幸福还是更不幸?他们又会影响多少人呢?
不得不慎啊!
梦回大学生活
培训几天,和小伙伴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溜达。晚上回宾馆,我翻QQ空间里大学时期的相册。工作成家后,这样的生活多么难得,好像生活的裂缝里的一场美梦!
谢谢所有的造梦人,遇见你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