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样东西特别重要,一个是智力,一个就是意志力。
智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的去锻炼和挑战自己。意志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能不能通过我们不断的练习来培养呢?
除却先天因素,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意志力无疑可以占据榜首,但很多人只把这个词当作“鸡汤”。工作没效率,减肥减不下来,攒钱攒不住,知道熬夜不好,但依然控制不住自己…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关键的原因:意志力。
其实意志力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慢慢变结实的。
《意志力》是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简易指南,是一本严肃的科学著作。它的作者是罗伊·鲍迈斯特。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意志力的专家教授。
———————————————————-
阅读收获:
1·认识意志力的产生、消耗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
2·学会培养意志力的方法
3·学会灵活运用意志力来改善生活
———————————————————-
一、我们喜欢认为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思维,但我们却控制不了
1 ·意志力确实客观存在,而且它像肌肉一样,使用之后会疲劳。
2 ·意志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额的,会被耗尽。用掉的意志力越多,向下个诱惑屈服的可能性就越大。
3·所有行为共用同一个意志力。你也许认为你有很多账户来存储意志力,一个用于工作,一个用于运动,一个用于善待家人…但事实上,我们做不同任务时所用的意志力都是从同一个账户中提取出来的。我们并不会为每件事单独设立一个存储意志力的账户。所以意志力对应的目标最好只有一个,比如戒烟的同时如果也在设立了早起或者减肥的目标,那么往往都不会成功。
4· 伪装是需要成本的。我们的大脑并不善于帮助我们伪装。当我们持续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会带来自我损耗的递增。
5 ·抑制和放开都会带来自我损耗。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叫做”前扣带皮层〃的脑区。它专门负责识别我们”正在做的事〃与’'想要做的事〃之间的冲突。如果发现不一致,它就会向神经系统发出报警信号。当我们长时间忽视或压抑这类警告时,身体就会进入自我耗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会变得更容易疲惫、更敏感、更情绪化。更重要的是,欲望也会增强,比如吃了一块曲奇后会更渴望再吃一块;原本只是有些想要的东西会变得更加想要。
6 ·要时刻注意做好意志力的预算:在意志力被耗光前做好分配。
7 · 意志力的四类运用场景:控制思维、控制情绪、控制冲动与控制表现。
二、大脑的燃料依存于我们的身体,及时喂饱损耗身体的“魔鬼”
1. 我们的心理依存于我们的身体。从20世纪晚期开始,心理学越来越以生理学思想为基础。更多的实验指向这样一个事实。
2. “没有葡萄糖就没有意志力”。这个结论在2011年,由全球最大的社会心理学家社团,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会长海瑟顿对外发布。缺少葡萄糖会让自制力全面为下降。处理问的关键是控制情绪,而控制情绪则需要控制葡萄糖。
3.“意志力”可以被吃出来。我们要及时“喂饱魔鬼”,提升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文中有很多说明葡萄糖与自控力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的例子。平时要养成多吃低血糖的食物的习惯。这种食物被转换成糖的速度相对较慢,不容易产生高低落差,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情绪与自控力。长期食用高血糖食品会上瘾,身体的耐糖性受到破坏,患上糖尿病等病症。及时补充高血糖食品虽然可以临时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效果一过就会因缺糖而让情况变得更糟。
三、对目标的理解与执行上,一定要做到完整地“切割”,这样才能让“内心的唠叨”消停下来,真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效率水平上。
1.“Brooding”状态:人面临太多的诱惑,会滋生过多的目标。过多的目标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内耗,并带来三种结果:愁多——强迫性穷思竭虑、做少——用思考代替行动,以及身体与精神健康变差。
2. 长期目标的意义以及被拆分成短期目标的必要性:每个人的自控力直接表现在长期目标的落实程度上。合理地将长期目标拆分成短期目标更能让自我的效能感和成绩有所提高。
3. 目标背后的目标是什么?五角大楼对将领的测试结果是,目标背后的目标是追求“心静如水”的状态。不管是喜欢“打吧,然后等着看情况”的拿破仑,还是把战略落实到小时级别的诺曼底登陆,都无法成为最佳策略。
4. 明确下一步即可达到“零态清爽”:“蔡氏效应”(Zeigarnik effect)指的是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脑子里就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你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然而,一旦任务完成了、目标实现了,脑子里的那个声音就会消失。而当前的最新实验结论是,一旦计划出来了,无意识脑就不再用提醒音催促有意识脑,从而获得“零态清爽”的轻松状态。
四、作为决策者要留意决策疲劳的发生,为意志力预留充足的心智资源,避免长期决策在短期回报的诱惑下变成短期决策。
1. “卢比孔河行动模型”:这是心理学家用于描述我们从想到做的一个分析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行为分为“前决策、前行动、行动以及后行动”四个阶段。其中“前决策”阶段是我们的意志力被消耗最多的阶段。这个模型的优点在于将动机与意志这个过程进行了区分,同时描述了彼此间的复杂性。 不管是大决策还是小决策,只要没有最终“渡过卢比孔河”,其中的决策者都会处于一个自我损耗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快速决策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时间越长,失准的概率就越大。
2. 决策时机直接影响决策的效果,意志力与决策力之间呈双向关系:做决策会损耗你的意志力,你的意志力一旦耗尽了,你做决策的能力就会下降。平均而言,全美法官批准犯人保释率在上午为70%,下午仅为10%。其中上午的通过率在法官补充血糖前后具有非常大的落差,补充前15%,补充后67%。
3. 决策疲劳一旦出现,人们就容易接受推荐值:过多的选择会损耗消费者的意志力,成为“认知吝啬鬼”——即仅通过某一个维度来进行决策,比如价格。
4. 我们会因为太过渴望保留选择权,而忽视了长远的代价。能够为了长期回报而抵制短期诱惑,不仅是致富的秘诀,而且是文明本身的秘诀。我们总是很难放弃选项。在为用户设计产品体验的过程中,要留意选择的空间,并不是可选项越多越好。尤其在同类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过多的可选项会让用户身心疲惫,将“逃走”两个字刻在潜意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