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爸爸特别苦恼,他苦恼的点是因为老婆对他的不放心,她担心他的手机里面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经常要翻他的手机。每当出差也得给她打卡报备,他不胜其烦,觉得很有压力,然后他就把手机密码改了,老婆不满,但老婆不直接跟他说,她跟孩子说你爸又把手机密码改了,你爸是故意防着咱们娘俩呢,于是孩子就过来质问爸爸为什么改密码!
这个爸爸很痛苦,说我手机里真没什么,但是那是我的手机,我也不想让人随时随地去翻看,那太别扭了,但是自己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把手机开放让她看,又该怎么回应孩子?
导师说,我们不仅不去迎合老婆的提议,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边界,不管对你未来的亲人、爱人、朋友都要有边界感,我们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爸爸妈妈也做好边界。你现在长大了,你的房间我们不随便进,你的东西我们不乱翻,你的手机密码QQ号我们不随便登,你的日记本我们不随便看,这是我们对你的尊重。”“你长大了,哪怕你是我的女儿,我是你的爸爸,或者你未来的朋友,你未来的老公,任何一个人他都无权去强行踏入你的隐私禁区。所以从现在此时此刻开始,爸爸尊重你,爸爸不翻你的手机,不随意进你的房间翻你的东西,这是你应有的隐私权。”
我们要去教孩子自己的边界感在哪,如果这个孩子以后出现别人突破她的边界,遇到边界不清的问题,她可能都不敢守护自己的边界,其根源难道不就在夫妻关系上吗?到那时孩子就是一个受害者,就是一个背锅侠了。
如果妻子真正做到精神独立,就不会天天盯着老公的手机这一亩三分地,就算你看到老公手机里藏有问题又能咋地呢?如果说你做好了离婚的准备,一旦发现问题我就离,那你就去看。如果说就算你看出来有问题,也没有做好要离开这个人的准备,那看与不看除了给自己添堵还能怎么样?所以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如果说是井底之蛙,那这个“井”是什么?就是老公给你画的这口井(院长说这叫注意力狭窄,因为你注意力全放老公身上了)。
我不想在老公给我画的这口井里做井底之蛙,我就要拓展我的疆域。如果说我的疆域足够大,那我根本就不恐惧,你让我看我都没兴趣看你手机里有什么,我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个兴致去看。所以我们也要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当一个人不害怕孤独,扛得住孤独,她就强大无比了。而我们有时候的妥协、脆弱、恐惧、我们的怂、不就是害怕破坏关系,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接纳吗?
案例中老公哪怕真的没有什么隐私,他也有权利设密码,不是随便谁都能打开去看一看,这种感觉让人不舒服。就像夫妻之间是不是就可以天天在家裸奔?为啥还要穿衣服?因为我们是夫妻了还在乎啥?同理,为啥人家手机就不能有个密码?如果设置密码就是防着你,不让看手机就是心里有鬼,这就是强盗逻辑。"不设密码=坦诚,设密码=隐瞒"也是一种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思维。有时我们惹别人情绪不好,也可能是我们突破了别人的边界。这个案例很好地揭示了亲密关系中边界感的重要性。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关系越亲密,就越不需要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但实际上,真正的亲密恰恰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尊重对方保留隐私、设定界限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