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友谊医院介入中心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治疗而获得较好的效果。在肝胆疾病方面,通过介入治疗,不但可以治疗外科不能治疗的疾病,还有不少这样的疾病,原本需要采取外科切除的方法才能治好,而现在通过介入治疗,不仅能保留器官,而且还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相对于内外科,介入治疗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比较陌生,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种方法。介入治疗是一种高科技治疗手段,是指在现代影像技术的帮助下,遵循外科治疗学的原则,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创口,将特定器械导入人体病变位置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目前已成为与传统的内外科并列的临床支柱性学科。
由于介入技术能够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同时又没有大的创伤,因此具有准确、安全、适应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相对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①它无需开刀,无创口或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创伤小;②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③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④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危重患者或者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并非真性肿瘤,属肝内静脉畸形。常见于中年患者,单发或多发,病变直径在数毫米至十余厘米不等,十分巨大者可占绝大部分肝叶。生长缓慢,少部分可在几年内迅速生长。50%到70%的患者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等检查时发现。少数肿瘤较大者可出现压迫症状,如上腹不适、腹胀、腹痛等。体格检查大多数无阳性体征,偶可触及腹部包块儿。B超、CT增强扫描和MRI对本症的诊断有较强的特异性,难以确诊需行动脉造影作鉴别诊断。
动脉造影表现:动脉早期可见周边多发血窦或较大的血管湖显影,呈“树上挂果征”。至静脉后期仍不排空,“早出晚归”。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有症状者,血管瘤破裂出血者,肿块直径大于5cm,有增大的趋势者或肿块位于肝包膜下有可能在外力下破裂者,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一般病变较小且趋于稳定,无临床症状者可做临床观察,暂不处理。
介入治疗方法主要为经肝动脉血管硬化性栓塞术,栓塞水平应达异常血窦,栓塞后使血窦的内皮细胞坏死和广泛血栓形成,继而发生萎缩和纤维化。
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后3~6个月瘤体有明显缩小,小于50%者占35%,大于50%者占30%,完全消失者占32%,术后可有低热、局部不适及恶心等反应。曾有文献报道: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入组34例),有效率为94.1%,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手术简单、费用低、疗效确切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