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小朋友填写资料的时候,有一栏是“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期待?”,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写下了“成为自己”这四个字。
从小朋友出生至今,已经快有三年,我从最初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只单纯的想让他健康快乐,到后来慢慢发现让他健康快乐并非是照顾好吃喝拉撒,再到如今,开始明白养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在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中,他才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快乐需要健康的心理作为基石。
如何让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对我来说是个很有挑战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并不知道如何成为我自己。于是,我仔细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尽可能的挑出那些影响我自我评价与肯定的事儿,力求自己在这些事儿上,绕过去。
就像开始尝试接纳自己不完美那样,我开始尝试接纳自己孩子的不完美。别人家的孩子是别人家的,我家的孩子是我家的。不让别人家的孩子不出现在我和我家孩子的生活当中,包括别人家孩子不足的地方也不好出现。我何必要时刻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孩子的优缺点。所以,每当遇到养育中的矛盾大爆发时,我都尽量从事情的本身找原因,不把别人家的孩子请来当援兵,也不在他的长处方面,拿别人家的孩子的短处做比较。
不对他说“你要乖”“你要听话”这类的话,不让他在面对成人的时候,用表象的乖和听话来讨好大人。但会和他一起分析哪些言行举止,会带来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后果。当他发脾气哭闹的时候,给他时间去宣泄他的小情绪小脾气。在他宣泄结束时和他聊聊天,听他说说发脾气的原因,再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控制不良情绪的小窍门。
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行为给与大方向上的引导,但不做具体要求,更不干涉。比如,一起去买衣服,带他到指定的货架前,让他自己选,而我要做的是不对他的选择做评价,不给出不好洗不实用等成人的建议,只负责拿着他选好的衣服去收银台。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前提,是我得懂得如何更好的成为自己,只有我知道如何成为自己,才能找到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前行道路。
因此,我开始放下对外部评价的在乎,不用外部来肯定或者否定自己。我开始进化成为内控者,面对自己要做的事情,相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方法的掌握是可以完成了,而不是将做到或者做不到的原因归结于客观原因。
成为自己并不是一件在行动上会很舒适的事情,可不舒适,正说明自我边界在拓宽,成长在进行。我所要做的,就是将更好的成为自己与让孩子更好的成为他自己,内化成自己的行动目标,在养育的过程中,和孩子相互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