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需要课程化、系列化,强调真实性、体验性,需要家、校、同伴三位一体。主要的步骤如果是:示范,渗透,体验,评价,坚持。则稍显不足,应该有一“自省”环节。
养德的最高目标,是获得智慧。育德,并不能如“水银泄地”般,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恰当的留白,是为了定“慧”。
从小学到大学,教师、父母都会教导我们,学得越多,思想越丰富,人就会越智慧。实际,并不如此。慧是什么?“慧”的甲骨文,“彗”是扫帚形,下面加一颗心,意思很明白,用扫帚把心灵打扫干净。显然,“慧”并不是指心里装的东西越多越智慧,而是将心定期清理、清空,人才能智慧,对“心”不应该计较装多少,而应该清楚装什么。
所以,我觉得如必须按五步循环的话,德育的实效性最终由“示范、渗透、体验、评价、自省”的最后一环“自省”决定。“自省”,即是拂拭外在的“尘埃”,也是拂拭内在的过多欲望。
人不可能没有欲望,即便3岁的孩童,他也还是会有贪欲,比如对糖果的无限期盼。但人的欲望不能过多,尤其欲望超过能力,尤其德不配位的时候,如能“时时勤拂拭”,“贤而思齐,恶而自省”,修达以定心,才能真正做到“大智若愚”——人生,不过是专注和平衡。
“自省”的目的,是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与自己交朋友,最终“悦纳”自己。我们应该意识到,能够诚实地观察自己有多么了不起,那是需要勇气的。“与自己做朋友”这种友谊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每一个方面,却毫无偏见”之上的,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友谊。也因此,孩子在“自省”之际,学习停驻,扫除心灵尘埃,清理心灵毒素,才会神清气爽、珍爱自己,不再将生命当作一种负担。
“自省”也是培育洞察力,这种洞察力可能会让我们变得谦卑,使我们对他人的迷妄更有同理心。也会更清醒地理解“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如孤岛”。如果我们不能承认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船上,需要手牵手相互支持,如何可能慈悲、宽容,责任、担当?
教育“留白”,即给予孩子时间、空间“一日三省”,将茶杯倒空,以便斟入新茶。
所以,育德是为养慧:慧,当为智慧,为良知,非聪慧警捷,乃勤确谦抑;养慧须得留白,留白方可自省,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内省的“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