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路上听了李善友老师(混沌大学创始人)的《第二曲线创新》(新书),发现里面很多理论确实对认知、对生命的成长有很多指导意义。
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长”出来的。
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物就会呈现出来;那个美好的事物不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而是慢慢做出来、长出来的。
这就是一种生物态的思维模式。我自己常说:万事万物(包括实与虚,从宏观到微观)都是一种生命,一种“类宇宙体”,成长的规律惊人的类似,所以会互融共通,互为启发。又所以说,生命是一种过程的成长;我们在成长中、在过程中获得精神生命的满足。就象我学《painter9》(绘画电子软件),以前看了一本操作手册,理解不深;最近又看了一本《实战Painter9绘画技法》(韩:石正贤 著),就有很多对“笔触”、对绘画的理解豁然开朗。很多美好的体验都是在成长、探索的体验中,自然生出的。
二、从“经验”上升到“思维模型”。
什么是思维模型?
以前的认知叫“眼见为实”,我们眼睛所获取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然后把这种信息提炼成具象的“经验”来指导未来。但个人的经验边界太窄了,也无法跨领域。这是农业社会的模式。
后来发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就是把经验再抽象化(升级),拓宽了边界;在思想里边再提炼一个模型(工具)出来,这个东西就叫思维模型。这是现代社会的模式。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
就是通过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不同的维度,来观察事务,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地结论。“最好的多元思维模型,来自于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芒格)。
就像我们下围棋,一个专业的围棋选手,他一定会去练定式;你定式练得越多,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反应就越快;就象学画,你对工具、笔触的理解越多越深,你画得就会越好。所以要多学多思,学到老活到老。
三、第一曲线、第二曲线与分形创新。
创新是渐进性的,我们把它描述为第一曲线;在说第二曲线之前,我们先说“分形”。“分形”指事物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比如树叶、雪花、海岸线,都是大自然分形的体现。
同样的,如果我们放大第一曲线,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尺寸,比如公司、产品和部件,都可以发现存在很多小的S曲线。其中的一条S曲线,通过革新、迭代,就可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曲线,这就是第二曲线。这种在第一曲线成长出来的创新,就叫“分形创新”。(这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的美好就能出来”的具象。)
“分形创新”来自达尔文。达尔文认为:物种的进化是一个个小尺度的慢慢转化;狼不可能一下子突成狗的,但狼在每一次繁殖的时候,基因都会发生一点点细尺度的变异,累积起来,哪一天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个变异就会成长为第二曲线。
第一曲线一定会遇到极限点的,这是一种生命的循环;但第二曲线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叫破局点;只有过了破局点(脱茧、脱壳、烧水到100度才开),第二曲线才能顺利成长(演化、进化)。
四、如何识别破局点、击穿破局点
当任何一个领域发生快速(比如十倍速)变化的时候,就是有可能的破局点要出来的时候;就象互联网(手工办公到电脑办公)、智能手机(人人机不离手,美团从PC端全面转入移动端)、......。我们要在其中单一(关键)因素发生快速变化时,做出预判。
一旦发现这个破局点、这一关键要素,我们就要用十倍的资源投入其中。善友教授称之为“单一要素最大化”。
我更完整地说一下,从第一曲线里的某一个要点,把它拈出来,以重度投入资源(烧水到100度),把它成长为第二曲线的全部,这叫单一要素最大化。
第一曲线、第二曲线,就象我们一直在寻觅生命的意义(第一曲线);追寻过程中,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关注点、生命的意义所在,于是用余生的精力,全力以赴;就象《月亮与六便士》的男主,朝九晚五十七年,突然抛妻弃子用余生画画去了(当然这有点极端)。
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