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组复盘余村一行的点点滴滴,我没有特别多的参与,听了各位同学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借事修人,这是一群可以把后背交给彼此的战友,每一刻都在想着如何给到组织更好的帮助,想着让体验者宾至如归,以便达到疗愈、放松、自省、人与自然的结合。
复盘主持人是落落大方的马维斯,善良而充满力量,对于助教郭哥的一句评价:“郭哥太厉害了,虽然话不多,但是总能感受到他在背后无穷尽的支持”。
精神和行动的楷模
这一句话萦绕在耳边回响,我试着从沟通的角度,抛砖引玉一下。
众所周知提问+倾听,是工作中和生活中常常需要用到的沟通方法,良好的过程往往能带给参与者带来不一样的体感。 这份体感我们可以从思想、情感、关系、行为这四个维度来探究一下。
首先,思想上有启发,可以带给参与者思想上,更进一步探索的启迪(想得更多、想得更深);情感上有激励,可以起到正能量的传递;关系上有促进,可以起到增进彼此的感情;行动上有推动,为下一步的行动找到抓手。
对应到郭哥对我们的帮助上,每次他的分享观点独特,在思想上总能给到独辟蹊径脑洞大开的爽点。在我们自责、纠错、压力之时,他常常给到让我们放下的理由,在情感上不断激励我们。
只要他有时间,我们每次的聚会、学习、分享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不断地为我们做榜样,关系的天枰不断加码。每个关键节点上,四两拨千斤之感,总能给到我们推动行动的建议。比如,小组内同学需要多沟通的建议、毕业呈现的建议等等。
深有感触,不由地让我想到了领导力当中的权力:拉力和推力。从推力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强制权力、报酬全力(胡萝卜)、合法权力(职位带来的)。 从拉力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专家权力、参照权力、信息权力。
推力主要是通过外部的力量来推动员工,更多的属于外因,它的激励模式相对是有限的。拉力主要激发员工内在的因子,更多的属于内因,它的激励模式更加的持久,稳定性更高。
举个例子,鸡蛋从外部击开,就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鸡蛋从内部击开,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生命,赋予了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从郭哥身上我能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拉力,润物细无声般给到你助力,不断激发你向内看的思考和不断提高组织彼此之间的协同能力。
管理的本质
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提问+倾听是做好管理的手段。管理是创造预定的目标、创造你要实现的成果,有意识的去做这件事情。作为职场人,在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面对到5个不同的管理场景,向上管理(职位越高越要向上管理)、平级管理、向下管理、向内管理(管理自己)、向外管理(客户和供应商)。
讲述这个话题跟主标题可能没有多大的关系,为什么想讲呢?也是一位同学分享的真实故事。大致情况是如何向上管理领导? 还有就是能力强的下属留不住?管理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标准参考答案的话,那就是看情况。
向上管理
有问题寻求上级的帮助,那是必须的。那么,如何向上管理呢? 比如,领导销售增长这件事情我没有思路,你能给我指导一下吗?如果仅仅这样寻求帮助,可能你获得的帮助将是有限的,甚至会被贴上不得力的标签。
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呢?带着对事情基本的判断,形成有效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的向上管理,效果往往更加的有效。
还是跟领导寻求销售增长指导的场景:“这个月的销售增长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我的思路是回访所有的老客户,了解系统使用情况的同时挖掘增量需求,转化成销售业绩。这个大客户我准备这么做,巴拉巴拉.........,请领导给些意见” 。
如此向上管理,想必领导更愿意付出时间来帮助你,因为你不仅描述了困难,还有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向上管理背后的模式是什么呢?向上管理=我知道+我不知道,在足够的“我知道”的基础上,去获得“我不知道”。这里面的互动式沟通更加会带来,思想上的启发、情感上的激励、关系上的促进和行动上的推动。
向下管理
那么,针对下属的管理该如何进行呢?标准参考答案还是:看情况。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情境管理中的能力和意愿(态度)模型:指令、教练、支持、授权。
能力弱意愿强的新人,肯定他的热情,按照目标直接给到操作指令就好。能力弱到一般意愿低的,要允许犯错,可以自主提出方案和参与决策流程,但我们讨论我决定(教练)。
能力中等到意愿不定的员工,和他一起讨论并鼓励他做决策(支持)。能力强意愿高的员工,管理者要懂得给员工自主权,充分授权。
向下管理背后有哪些模式呢?我想到了“你觉得呢?”,就像熊浩老师德必课上讲的“还有别的吗?”,通过提问不断激发出员工的思考。
举个例子,张三的下属李四过来寻求他的帮助,场景如下:
李四:老大,这个问题怎么办?
张三:你觉得呢?
李四:我就是不知道才来问你的啊?
张三: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关键,你能发现这个问题并且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你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的了解,而且责任心特别的强,要先给你点赞(鼓励)。
李四: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办啊?
张三:这个问题的确是个难题,但我觉得你有能力解决它。你能不能先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者小环节,再仔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然后我们再讨论如何?(拆解目标)
李四:我要是还想不起来呢?
张三:你可不可以请组内的几个同事,一起商量一下?实在搞不定再来找我。(群力或者借力)
李四:好的,谢谢老大。
思绪万千一下子扯远了,从余村之行的复盘延深到沟通提问、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品牌,经验也是有期效的,面对新人群在沟通和管理方面也要与时俱进。
让人有希望、有盼头、能够激发出内因的结构模式必将大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