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二十六则。
1、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身居上位而不管大,举行礼仪而不恭敬,参加丧礼而不悲哀,这种人我要怎么看呢?”
“宽”指对待百姓而言,并不是要减少合宜的法令,而是要基于恕道,多为百姓设想,如“举善而教不能”。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三件事是孔子针对政治领袖说的。“居上不宽”,指居上位的人不够宽大。“为礼不敬”,这是常见的现象,须知礼仪的本质在于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来则是行为恭敬。
孔子与孟子都重视丧礼。孟子曾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者可以当大事。”父母活着的时候照顾他们,这是一直要做的事。但是死只有一次,就要当大事来办。“送死”的丧礼是子女对父母最后一次尽孝心,所以古代的人特别重视丧礼。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即重视丧礼即祭礼,社会的风气也可以因此改善。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身居上位而不宽厚,施行礼仪时心无敬意,面对丧事时没有悲哀的内心感受,这三种表现的共通点就是徒有其表面的行为而无内心的真正感受。孔子一再强调礼的施行宁可在外在形式上简陋朴素一些,也一定不能失去内心的最本源的敬意和情感。君子务本,对于礼乐来说,人内心的仁义、庄敬、情感是“本”。
八佾篇到此是最后一则,在这一篇章里面,不同的人与夫子的对答,让我们更加地认识到了礼乐的本质。通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素以为绚兮”等,我们都知道,仁义的朴素的内心是礼乐的基础,如果没有仁义,礼乐只是徒有其表。通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等,我们看到了孔子对周代礼乐的推崇,他一直希望通过礼乐制度的重新建立,能够教化人民,使得天下太平。但他身处的年代,礼坏乐崩。孔子面对各种僭越礼乐制度的行为,只能通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言语加以讽刺和慨叹,透露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4、弘丹学习心得
这段话是“八佾篇”的最后一段话,相当于对于“八佾篇”的一个总结吧。
在“八佾篇”里,讲了孔子认为的一些僭礼和礼坏乐崩的行为,也讲了礼乐的本质是“仁”,“为礼不敬”以及“君臣之礼”等。
对于“君子”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居上位者”,另一种是“品德高尚”的人,我想孔子期望的“君子”是这两者可以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他期望“居上位者”同时也应该是“品德高尚”人,所以,他看到一些“居上位者”不合乎礼仪的行为会直接指出并且批判。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三件事是孔子针对政治领袖说的,他希望政治领袖能够做到“居上宽,为礼敬,临丧哀”,这三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很有借鉴意义。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和政府官员,是否能做到三点呢?
“八佾篇”已经学完了,明天开始学习“里仁篇”。
5、都市隐居人解读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说:“居于领导位置而不能宽厚地对待下级,行礼时应付了事没有敬意,对待丧事时看不到他有什么哀痛,这样我还有什么好考察的?”
八佾这一章大量的篇幅是用来描述什么是不符合礼的,这就象农民要除去杂草来保护嘉禾一样。这一段作为八佾章最后的总结,讲的三个实际上是人常常犯的错误——不只是当时人,其实现代人这方面的错误更严重。现代人要学“礼”,要弘扬传统文化,这三棵最大的杂草不去除,其他的不过是繁文缛节,努力再多,也只是在给杂草施肥而已。
这三个错误,其反面就是礼的三个本质表现。
在上下级关系上,上级居于主动、有利的地位,首先要对下级宽厚,就像父亲对子女慈爱一样,给下级一定的指导,给他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但是很多做小领导的往往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肆意压制下属,给下属挑刺。这样的领导也许可以得到听话的下属,却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现代人反对“忠孝”观念,其本质实际上是对居于领导地位的人自己不愿做到“宽”,要求下属单方面地向上负责表示反感而已。
礼是用来分别上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下级,即使是天子,他也是天的下级、祖先神灵的下级,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人类现存第一部法典,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上,汉谟拉比王也是站在坐着的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的。礼的本质在于敬,敬才能让对方感觉受到尊重,虚应故事地打个招呼敬个礼不会让人觉得受尊重,下属对领导不敬,领导也很难相信下属会认真对待交办的工作。
孔子在礼上注重丧事,因为丧事是对先人功绩和荣耀的缅怀,也是那时代的信仰。处理丧事以哀伤为本,遭丧事没有哀戚,犹如人没有信仰。结合上面的两点,用现代话说,就如同一个人不讲自己的责任义务而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对人对事都没有表现出尊重,也没有信仰,这样的人心里眼里只有自己而已,还有什么标准可以用来考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