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古装巨作,我一向是比较偏爱的,尤其正午阳光的牌子打得响当当,所以刚开始更是对《清平乐》充满期待。
不管是服装还是台词,都有史实可以考证。
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哪一个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墨客,再瞧这精美的画质,极富表现力的构图,啧啧啧,视觉效果不要太棒!
but,,,在看到一半还没看出剧情的主线,更为看出宋仁宗作为剧中主角为民操劳,明智治国的迹象反倒小家子气似的叙述些饭后唠嗑,家长里短的琐事后,期待慢慢落空。
说好的内容宏大,仁宗盛治呢?
看到网上有评论说这部剧是节奏混乱,主次不明,废笔臭长,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
一,节奏混乱
真的,要我为北宋绝代风华惊叹赞颂不是不可以,但欣赏美景观众大可以选择看走秀或是博物馆。
况且70集的剧啊,主剧情,高潮,故事性才是重点。从宣传片上来看,我们的张导演还是很有野心的,卖力想把这部原本关于公主宦官在封建礼教下注定悲惨的爱情小说直接改写成了宋仁宗励精图治的一生。
当然这样的野心是对的,清明盛世,皇帝与朝臣的功名事业,格局确实甩原著几条街。关键是编剧想带皇冠,却没有拿起皇冠的能力。
仁宗本身的局限已经在那,历史上他也真不算那么璀璨夺目,反而史书记载他有些沉迷女色,无为而治。
若真想更突出他作为君主宏大史诗的一面。大可以对他的文学才华多多描写,再加上范仲淹晏殊等人的性情文风相衬,来个以小见大,文化繁盛,政治开明,既趁机挖掘他们为朝廷所作所为,又我们的主线仁宗息息相关,那可不是好一个点睛之笔?
可偏偏对这些的描写反而是蜻蜓点水。
一会儿是范仲淹被贬,一会儿皇太后争夺权,再一转又到宫廷。
怎么说呢,就好比你晚上做了一个美梦,正香呢,结果外面一道闪电把你给惊醒;接着入睡又是好梦,结果又被大雨惊醒。
一个故事没写完,跳到另一个故事上去,反反复复。观众们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
二,主次不明
就拿皇帝和他的青梅竹马苗心禾来说吧,整个写他们一起长大到苗心禾成为妃子就跨越了差不多6集,(所以这难道不是往言情上面带的节奏?)
还有仁宗和皇后的戏份,每次两人兴冲冲讨论国事,最后不欢而散,不痛不痒,欲盖弥彰。
十多年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戏码,感情线的逐渐转变倒没看出来。
这里要说,其实这部长达70集的大剧,原作不过几万字,所以这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编剧只是为了写感情而写感情?
对,观众知道编剧想写他们特殊的帝后爱情和各自怀揣的小心思。但是翻来覆去就是没给写明白。
反正我看完的整个感觉就是皇帝就是个大猪蹄子嘛!
其实如果把女主的性格形象琢磨得更深入,分析其柔中带刚的性格而不是像剧中丹姝进宫之后就大变成标准女德典范式的扁平形象会更好写出仁宗于曹后间感情纠葛。
这样随着剧情的进展,皇后的性格可以一步步完善深化,而不是因为自带女主光环,莫名其妙就是完美得整个“用理来约束自身”,更显得仁宗任性无志。
而不是剧情已经过了大半,该交代的都不交代。
然后等到后期一股脑倒给观众,让人分不清轻重缓急,主次之别。
三,废笔臭长
导演好不容易能给范仲淹一点儿镜头,结果就是重复写他三次被贬?他忧国忧民我们倒是从小就知道了,可是因为啥?愣是没看明白。(编剧能挖掘挖掘史书写写我们不知道的一面吗?)
花三次笔墨去写一件事,不如好好写一次来龙去脉。欧阳修文才好,我们也知道,那也不至于纯拿着两篇文言文当台词来充数。
但凡把拍摄的精力用在这个上面,也不至于这么多废笔。
再说剧中有一个被观众大为诟病的人物就是贾婆婆。每次出场奇奇怪怪,完全看不出来和主角有什么关系。真是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片场了,这些18线次要人物的篇章加起来都可以另写成一部剧了!!
毕竟是看连续剧,不是纪录片啊,历史正剧难写,完全可以小而精悍,真没必要搞破脑袋弄出个“长篇巨著。”
结果就是主人物塑造都很脸谱化,不够出彩,没有大的高潮。
把主角仁宗皇帝写成是一个人人跪舔,还非要喊悲喊苦,全世界与他为敌的模样。
据说在原著小说中的高潮是公主和怀吉夜叩宫门。
正想着终于可以进入主题,看看迫于时代压力,公主的不幸到底怎么回事,,结果电视剧拍出来的效果平淡至极,两分钟结束大戏份,,,(绝了)主线又突兀地拉回去。只看到皇帝一脸绝情让公主回去。
所以这部剧好吗?我认为是不够好,可以更好。毕竟正午阳光可是要往《大明王朝1566》这类经典著作看齐的团队。
小儿女情长可以,但是宏大和立体的人物,背景,不可细思。
(仅讨论剧,图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