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谈论我的任意球时总会说那些进球,但我一想到任意球,就会想到所有那些失误。在掌握诀窍之前,我射失了无数次。”
——大卫·贝克汉姆
“我投失了9000多个球,输掉了近300场比赛。我曾26次投失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一球。”
——迈克尔·乔丹
是什么成就了成功?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一直认为这不过是人们在各种失败场景下进行的自我安慰罢了。脑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也说:“失败根本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什么才是成功的关键呢?
《黑匣子思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二战期间,空军指挥部根据战后返回的飞机弹孔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一个看似可以提高战斗机安全返航的解决办法:在飞机布满弹孔的位置加强装甲。原因是这些地方被攻击的最集中。然而犹太人瓦尔德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提出:指挥官们只关注了成功返航的战斗机而忽略了未能返回的飞机。那些飞机早已被击毙坠毁,而在被击毁的飞机上弹孔分布情况显示:很多飞机只是被击中机舱和机尾。
最后的结论就是:那些成功返航的战斗机身上的弹孔才是最不需要加强装甲的地方,而机舱和机尾才是最应该加强装甲的地方。因为,凡是被打到机舱和机尾的飞机无一返航,所以,那里才是一架飞机最脆弱的地方。
事实证明,瓦尔德的发现不仅对战斗机部队尤为重要,在整个二战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失败中获取的信息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失败是不是成功之母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性的面对他。
为什么飞机上会有黑匣子?
黑匣子——是电子飞行记录仪的俗称。黑匣子分为:驾驶员座舱录音器和飞行资料记录器。它记录的信息可用于飞行事故分析,人们可根据飞机坠毁前记录的数据和话音记录,经处理后送入一种飞行模拟器,重现事故的过程,形象地分析事故的原因。
1978年12月28日下午,美国联合航空173号航班从纽约飞往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那天天气晴朗,飞行条件近乎完美。然而这架飞机却在飞行途中出现了严重的事故。我们正是通过飞机上的黑匣子才能够知道,失事前后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飞机准备降落的时候,那盏起落架指示灯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变绿。机长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出现这一事故的原因。然而在机长专注思考的时候,他忘记了时间,同样的,他也忘记了燃油。虽说有工程师的提醒,但是机长没有回应。当工程师再次提醒机长注意燃油量的下降的时候。机长还以为油箱里的油还可以保证15分钟的正常飞行。然而这次他错了 ,在他专注排查故障原因的时候,他早就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最后,本应安全降落的飞机因为燃油量不够的原因坠毁。
那么,谁来对这起事故负责呢?
在对173号航班进行调查的时候,调查员发现:机组成员失去了对时间的感觉。事实证明:专注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专注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在173号航班事件中,工程师已经发现燃油量不够时虽然提醒过机长,但因为等级的关系并没有坚持自己的判断。
根据这一现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召开了一次研讨会,制订了一种新的训练方式——机组资源管理。这种方式要求机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增强自信。这让多年以来被视为绝对权威的机长要开始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就是“黑匣子思维”——一种可以在失败后总结教训的学习意愿和决心。
为什么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要固执己见?
《黑匣子思维》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胡安·里维拉一个被判入狱13年的犯人在2005年,请代理律师申请了DNA鉴定。DNA鉴定结果显示他并不是那起案件的凶手。然而,虽然已经被证实不是凶手的他在那之后仍然被关了6年。
为什么呢?
想想看,一个权威人士会轻易承认自己可能出现错误吗?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乔英子的母亲,不也一直认为她的教育方式是没有问题的吗?
乔英子成绩下降,她认为是乔英子每天去找父亲,无心学习的原因。乔英子把燕窝给父亲的女朋友喝,她认为是别人在和她抢孩子。乔英子因为抑郁失眠,她也是以为孩子只是压力太大。从头到尾,这位母亲从没想过自己带给孩子的伤害,知道乔英子因为抑郁想要自杀。
为什么大家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想到的都是更加倾向自己的答案呢?这是因为闭路循环。
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里为我们解释了这一理论:
我们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明智的,在面对错误的时候,我们会从潜意识里否认错误,忽略那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这是一种心理本能。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了一个小女孩,在小女孩被虐待之后生了一场大病,婆婆请了人跳大神做法、念咒语、把她按在开水里烫。女孩被虐待得终于没办法起来了,过几天就死掉了。这时,有人说:“她一定是病的太重,连巫师都治不好她。”
听起来多么荒唐啊!但谁又肯承认经验丰富的巫师和一群人把人搞死了这样的事实呢?如果承认了,大家都是凶手,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她病的太重了。
凡是杀不死我的,终将让我更强大
“倡导失败的布道者”詹姆斯·戴森说:“对于加入戴森公司的人,我最看重的品质就是去尝试、失败并从中学习的意愿。”
电灯发明者爱迪生和他的伙伴不眠不休的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当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失败,成功也会同时具有令人振奋的新意义。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善加利用,这些失败终将会为我们搭一条桥,这条桥通往成功,叫做“成功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