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专心」而能学习,乃小小孩之天性,此天性维持愈久,是愈有智慧的表徵。
开聪明者,必「专心」--集中心力,才能学习,亦即用「意识」来学习,其所吸收资讯的能力就减弱了,而且资讯也不能进到生命的深处了。
所以,我常说,一个人自从开始用注意力学习时,就没有大希望了。
2.一个人初生到世界来,是老天的力量帮他在学习,所以一生重要的本领都在很早期时,不费力的完成了。大人必须「注意」才能学习,那是很笨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时老天己经不能帮他了,他只是用人的力量在学习,人的力量又有多少呢?
学校自小学开始,即很注意「注意力」的训练,有的幼稚园已经开始训练专注力,那是逼迫孩子早熟,是扼杀孩子的天真,恐怕弊大於利,所以我近来常警告家长和老师不要太拘束孩子,包括不要太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太要求孩子读书指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认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阅读,不要要求孩子及早作文等等。
3.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要包本的孩子,我们要关照的不只是包本,你要在这里发现他的心有没有诚和明。不要让他用自己的聪明去处理,以后会骗呀,瞒呀,溜呀,都会出来。总是让他们得逞,再大一点,我们连沟通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只要得到利了,习惯养成了,很难沟通的。
所以在这里有几层意思,第一个是对心性的了解;第二个读书的不容易;第三个做人成之道的不容易,修身不容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不要让他偏为利,如果他喜欢利了,就来不及了。当你发现这个的时候,不是用打的,不是用骂的。在包本三十万同时,让他们尽量温柔敦厚,你们要比孩子更机警地去察觉他的人心几微之处及时去导正他。如果他心性柔软,如果他可以沟通,那我恭喜你,你化解了一个孩子慧命在五浊恶世的灾难,你有功德。一个老师只要做到这一点,功德无量。这个比逼他完成三十万的包本一个形式上的利益更重要。要有这种眼光,这叫法眼。
4.我认为一个读经老师,不只是完成三十万的背诵量的一个累积,或者是孩子给你一个漂漂亮亮包本的成绩,你要导之以德,导之以正。回复到明明德,回复到明和诚。这条路会走的很扎实,绝对不是功利,绝对不是包本之利。
5.请你们务必要知道在读经的过程当中,你的几微之心要关照到德性,这个心要放在这里,不要只求你今天只是三百字或者是六百字的背诵量。通背三个月给我一个包本,这都不要。你要功利孩子就会给你功利,你要求了他会给你一个脸孔,而这个脸孔是虚伪的。你包完了三十万都是假的,这是心法。
6.我们的老师你们在这里是最幸运的,我在这里抛的,这都是我练了十年的功,这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你们在这里既然有心留下来,一定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们一定要熟读,用心揣摩,不用像我走十年,可能两年三年就可以。这是站在我的肩膀上,你们对读经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的把握。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请务必珍惜。(张丽华老师)
7.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该如何引导一个孩子呢?从现实工作上来看,这个老师能不动就不动,能不讲话就不讲话,能不管理就不管理,这就是教学的最高艺术,这是「智慧的教师」的本色。一切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而这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愿意学习,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他会有一种自豪感!他觉得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件荣耀的事,他的现实表现是从内心发出来的,不是用一个被要求的自己去激励现实的自己,也不是用一个被规范的自己来责备自己。他的光明好学的自己跟现实的自己是合而为一的,这其中有一种深度的满足感、安全感,也就是幸福感。(王财贵先生)
8.所以老师的特质是不容易养成的,一个精神力不够的人,平常就无精打采的人,你做什么事也不行,当然也不能当老师。要做老师,就是要信念饱满,精神昂扬,你要自觉你是来教孩子的,你是要带领孩子生命成长的,你要念兹在兹,有这样的自我觉醒。如果你还不能够像菩萨一样,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诸佛菩萨随著众生的因缘而感应亲切;靡不周,没有不周到的,要不怎么叫观世音,怎么说闻声救苦呢?但他的有感斯应,救苦救难,却不需要跑来跑去,他永远只是端坐在菩提座上,也唯有他永远坐在那里如如不动,才能应感四方无不周到恰好。一个老师教学,能做到这样不动声色而应感全班,应该是最高品质了。但是这很难得的,这是个理想。
9.你可以说教学是很艰难的,因为孩子的个别差异那么大,尤其送来这里的学生,跟在别的学校一样,有一部分是很好教的,有一部分是很头痛的,世间本来就如此,你不必惊讶。假如你知道人性是光明的、向善的、好善的,“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啦,假如是这样,而且又有了一些经验,应该就无所恐惧,所谓“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他就远离颠倒梦想,你的心就很平和。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才是教育工作者一种最深刻的、最本质的一种修养,也可以说是教师的特质。(王财贵)
10.经典教育最大的优势,即在于所学习的内容所具备的润化之力(可参考2014年采录文《学什么比怎么学重要得多——清华最年轻博士生的读经之路》),这种润化之力一定来源于生命状态的往来,即季谦先生所谓的“与古圣先贤相往来”的状态。这种生命状态的启发,应在于心灵的开放和心灵的流动。在心灵的互动当中,孩子的生命接受了老师的引导,接受了经典的洗礼。而老师在这种心灵的互动当中,真实具备了能够引领孩子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孩子以真实的信任,必然能够激发孩子向上的力量。而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并未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盲目引导的效力可能很有限;如果太过勉强,有可能会伤害到另一颗心灵;而如果不了解儿童心理的秘密,也有可能障碍污染到孩子的心。故而以为,施教者的信心应基于师生间能够流淌的生命往来,明白所引导的方向,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家长而言。
11.王教授对读经教学的状况和境界提出了一些进阶:“一个人做事,很认真,固然已经很好了,但有没有更好的情况呢;《中庸》引《诗经》表示应进一步为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那么不大声以色,就是完美了吗,不是,《中庸》更进一步引了德輏如毛,輏是轻的意思,一个有德者的德,要像羽毛一样,使人几乎感觉不到压力;这景况,已渐渐接近庄子说的逍遥了,但是《中庸》依旧批评它,说毛犹有伦,羽毛轻是轻了,但它还有一个图样形状可以捉摸,要真逍遥,还要再进一步,到上天之载,无声无息,有如上天的运行,广大高明而却毫无声息,毫无痕迹,到此境界,至矣,达到极点了……从用一些力气,到几乎不用力气,到完全不用力气,完全没事情一般,老师要向这里琢磨他的教育智慧。”
12.我们教育的最大责任,是要让一个孩子养成自动自发自觉自治的能力,即使离开了家长离开了老师,依旧有不断的自我调理自我长进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从小常有光明发用的经验,常有幸福的感觉,这样的能力便能保持一辈子,当他现实的自己跟光明的自己有一种摩擦的时候,他会很快警觉,警觉了,便很快调整,永保光明、永保幸福。”(王财贵)
13.如果想要到文礼书院的,你心不要慌,不要急,按照我们的教学法,自然成诵,你就读着读着,再读,然后很自然成熟,像“苗而秀,秀而实”,如果苗没有经过秀就是实,那个实是不实的,它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要急,你就是慢一年更好。我开书院已经四年啦,来的学生,渐渐地我们就知道学生各种的特色,凡是太急的,到书院来都要补功课,总之是有一点浪费、障碍。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在学堂里扎扎实实地把经典一步一步地背好,非常的笃定,随时拿起来就会。不要急,我们慢慢来,有志愿来书院的更是要有这一种态度,因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太急了我们也不欢迎。(王财贵讲于2018年4月)
14.读经路上,父母的心有多强大,孩子的志气就有多高远!爱他就放手让他自己去走,去经历,我们默默关注,静心期待就好!小爱陷泥于关心当下一时一处,大爱超越于现实展望未来海阔天高,终有一天,孩子会理解父母亲的良苦用心!
人类的心灵都有求其长进的愿望,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认定,用你的智慧启发他的智慧,用对光明的信赖、对人性的信赖引导他也能走向人性的光明!
15.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在这个地方通达了人性,你在这里用人性的光明当老师,传导了你人性的光明,启发了学生人性的光明,其实整个人生的意义也不过在此,整个天地的精灵也不过在此!你的生命——虽然你只是坐在这里,面对几个孩子——其实你的生命与宇宙当下是相通贯的,与众生当下是相感应的,于是一时之间,天下好像都在你的仁德的感召之中,就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16.因此不要寄望我们的孩子成为尧舜,任何真实存在的人,都是要「反之也」一下,都是要冲破每个人个别的一些难关。而老师最重要的「功德」,就是对他光明的本性有无穷的信赖,而且要协助他冲破难关。一个人如果能冲破现实的限制——让刚才所说超越的、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合而为一,或用超越的自己引导现实的自己,而且是自愿如此——他将一辈子去克服自己现实的限制。能够克服这种种限制的人就是所谓的「内圣」。当他发现世上的光明,往往被不安、污染和拙劣所覆盖,他对世界人间将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来改变这种不安、污染与拙劣,这种事业叫「外王」。
17.所以「内圣外王」是人间永恒的理想,要做永远的奋斗!孟子所谓「扩充」,「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但这个永远而广大的功业,其实并不高远,就在你我每个人当下的一念中,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在这个地方通达了人性,你在这里用人性的光明当老师,传导了你人性的光明,启发了学生人性的光明,其实整个人生的意义也不过在此,整个天地的精灵也不过在此!你的生命——虽然你只是坐在这里,面对几个孩子——其实你的生命与宇宙当下是相通贯的,与众生当下是相感应的,于是一时之间,天下好像都在你的仁德的感召之中,就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18.作老师父母的,必须有这样的能力,才可能引导学生。这种能力看起来似乎很困难——人间最困难的学问就是这个学问——但又是人生最必要的学问。如果谁说他做不到,凡做不到的,就必定受苦!不但自己受苦,也带着别人受苦。其实要做到,也不会太难,它虽然说是一种「能力」,其实,只是一个「心态」的转换,一个「心法」的把握!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说「能知即能行」,不能做到的人,其实是还没有真知,行动才跟不上来。我们现在既把道理都讲清楚了,你现在知道了没有?或者说你现在知道了,等一下会不会忘记?如果怕忘记,那你就随时提醒自己,一直想着它,当你想得很透彻的时候,你自然很愿意这样做,而且马上这样做,马上得到效应,一步到位!这叫做「心法」。
19.儒家讲到最高,要「无声无臭」,退而求其次要「德輶如毛」,轻轻松松的。「羽扇纶巾谈笑间」不是很轻松吗?「樯橹飞灰烟灭」,一切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不是很轻松吗?想要如此轻快,你应先从「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做起,你的表现不在声色上了,但这时还有一些隐忍的味道,──我在勉励自己更加光明,尽力接近天性,还要用一番力气。从用一些力气到几乎不用力气,到完全不用力气,完全没事情一般,老师要向这里琢磨他的教育智慧。开始时,能做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就不错了。我自己有明德,我随时思索做老师的智慧,我遵守着做老师的道理,我有做老师的样子,渐渐就可以「不大声以色」,不必大声叫骂,不必动粗,学生自然自动自主愤发向上。从此更上一层,「德輶如毛」老师只轻轻地走过来,站在学生面前,或坐在那里,以其清明的眼光关照一下,学生就能领会老师的心意,不必开口警诫,就已经教好了,学生感觉到好像没老师一样。「无声无臭」,则是大声小声都可以,管严管松,都恰到好处,有老师没老师根本都一样,呵呵!(众笑)
20.老师越使用智慧,就越不必用现实的生命力,越用智慧,自己内在的「涵养」就愈深,所表现出来的德业就愈高。因为人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活的人是有光明的灵性的,有光明灵性的活人,他的灵性是很容易被感动的,他的光明是很容易被引发的。所以老师的涵养与德业,很容易在有意无意间,默默地感动学生,启发学生的清明本性,于是老师自己修了德,也同时成就了孩子的「德」,虽然孩子此时不知道这就是「德」,但越长大就越能体会出来,这种从内而体会出的德,叫「大德」!
21.水就湿,火就燥,物各从其类也。《荀子》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常常读经,你会发觉自己的学识和境界也在不断提升。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