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老师”是我久闻大名的北京籍“湘西人”。
去年十二月我第一次在永顺小溪村得知有个北京人自愿到山里做义务教师。今年春节过后,也就是第二次到小溪时,与码头附近一个人家闲聊,主人家两个小朋友听说我是北京人,骄傲地说起他们的仲老师。问这位老师上什么课?孩子们说,哪门课缺老师,他就上那门课。一个月后,我第三次小溪村,从一位司机那里得到仲老师的电话,我们终于建立联系。
不久前第四次到小溪,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见这位大山里的义务教师。在吉首去小溪的途中,仲老师临时交待一项“任务”——我坐的船会捎带一台净水机,那台机器是杭州爱心人士捐赠,只能竖立、不能放倒。在我看来,这是一道“圣旨”。
五一期间,船上人较往日多,凑巧码头人家那两个小朋友也在这条船上,其他小朋友从他们口中得知我是仲老师的朋友都凑了过来,无形中大家亲近了许多。
船到码头了,岸边只有一个高大健壮的男子,虽然可以判断那人就是未曾谋面的仲老师,但我还是明知故问:他是谁?“他是你的好朋友!”一个小朋友低声说。
仲老师的大名是仲宝平,北京某知名国企退休人士。钟情四海云游的他四年前和我去年十二月一样,独自一人来到小溪旅游,遇到当地教育主管机构为一位到此地支教的老师饯行,交谈中得知山区缺少教师,他当场自报奋勇,说虽然没有教师履历,却愿意留下做一名不领工资的义务教师。
通过试讲考核,仲宝平获得“义务教师”资格,讲授课程是“自然科学”。原计划停留两个月,未料上任后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还做了兼职副校长,在大山里一呆就是四年!
和这位义务教师在毛坪村行走,不时从各个位置传来“仲老师好”的呼喊声,乡亲们见到他都点头致意。不过他的知名度远远超出学校所在地的毛坪村。学校的学生来自周围三十多个村寨,四年来仲宝平利用节假日走遍这些村寨,逐一到分散在各座大山里的学生家做家访。“有时自己在迷雾中行走,知道已距学生家不远,却找不到方向,只好一边走,一边高喊学生的名字。得到学生回应,却判断不出他的位置。”
仲宝平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留了下来?他的解释是大山的深情。有家长听说他要走,哭着求他留下来,甚至有家长说,梦中有人告诉他,应当把孙子委托给一位姓zhong的人。正是这样,他一次又一次被大山人的信任、孩子们的期盼所感动。“留下来就是帮助孩子好好学习,走出大山,能多帮一个就多帮一个。”
永顺一中是当地最优秀的中学。为了大山里的孩子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仲宝平为毕业班注入心血,和老师一起一门一门功课、一个一个学生做辅导。一分投入、一分回报,师生的合作取得收获,目前在永顺一中初中三个年级,有毛坪村小学十二个学生。四十七名毕业生中十二人进入当地重点中学,对于一个地处深山的小学而言无疑是一个奇迹。
为大山里的孩子点燃希望,这是仲宝平的最大心愿。
在王村(芙蓉镇)登上前往小溪的船时,一位男子得知我与仲老师的关系时说:“他是个好老师!去年他带我侄子去北京,吃住都在他家,参观清华北大……”仲宝平对此的解释是,那是一个很有培养前途的孩子!我希望慈善机构或爱心基金能够帮助我实现一个计划——组织每个年级最优秀的学生暑期到北京,带他们看天安门升旗、参观知名大学、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弟子规》中的这些教训对城里孩子来说尚有难度,对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后代却是高山那样的障碍。
为了生计,有的母亲生下儿子两个月后就远走外出打工,孩子们由尕公、尕婆(爷爷奶奶)抚养。过年时心负歉疚的父母带着给孩子准备的玩具、衣服回乡,却常常不为孩子所接受,有的孩子甚至拒绝叫爸爸、妈妈。
为此仲宝平一次次向孩子们解读《弟子规》,解释为什么父母远离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尊重长辈,要求“留守儿童”写信给父母,用书信的方式增加彼此的感情。仲老师向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子不认妈妈,为了疏通亲情,他们为孩子精心准备生日庆贺,孩子的母亲也专程从外地赶回家乡,还特意买了一个生日蛋糕。未料之前接受劝说的孩子把切好蛋糕送到母亲面前,就要叫一声“妈妈”时,一时语塞,把蛋糕丢到地下,跑出门外……
之后仲宝平反复向孩子解释父母的艰辛,为什么不能在他的身边,终于,这个孩子在他十二岁时第一次叫出“妈妈”。
附:仲宝平支教日记:清明小溪家访记(一)
http://help.xxedu.cn/wMcms_ShowArticle.asp?/3589.html
支教日记:清明小溪家访记(二)
http://help.xxedu.cn/wMcms_ShowArticle.asp?/3590.html
支教日记:清明小溪家访记(三)
http://help.xxedu.cn/wMcms_ShowArticle.asp?/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