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陪大宝跟读英语,她坐下来跟读,一脸愁眉苦脸的样,我想,这家伙,畅畅快快的玩了一天,到写作业时就闷闷不乐了,而我之前多次提醒她乘早完成,她偏偏要拖到晚上。想到这些我顿时来了火气问:“你怎么啦”她不吭声。但是脸上的愁云却显而易见,她的样子,加重了我的恼火。最后跟读完毕,我就把她拉到一旁进行教育。
我用一脸嫌弃和不接受的口气问:”你为啥到写作业的时候,就一副苦脸呀?我前面就提醒了你了,让你早点写,你不听,不但不听,你还把昨天的作业拖到今天,越累计越多,越多越痛苦,还让我跟着你一起痛苦。”
大宝毫不示弱,板着脸跟我说:”那苦脸又怎么啦,我最后不是做完了么,难道我很困了,不能是那样子吗,我就不能表达我的不舒服吗?”
她这一反问,确实把我问倒了,她却哇哇哇的大哭起来。奶奶把她抱走,我又追过去说:”你根本不是困,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情如果要做,快乐也是做,痛苦也是做,你选择痛苦的去做,难受的都是你。”她卷缩在奶奶的怀里哭起来。我也跑到自己房间去,宝爸问,怎么啦?我把整个经过跟他说了一遍,宝爸表示,对于小孩学习的是期初阶段不要太严格,不然最后弄的她反感,没有了兴趣才是大事。我并非支持宝爸的观点,只是回到自己房间时,我的躁动也慢慢的平息,我开始将自己抽离出来看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自己言行引发的氛围和作用。我开始反思。反思我该改变什么,我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件事。
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说是跟读完一篇英语作业,确实如大宝说的,我又管她到底什么表情,什么心情,事情做完就好了。不,这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想看到小孩玩时畅快的玩,学习时也畅快的学习。可是小孩就是不开心呀,就是感觉到痛苦了,难道她有错,她表达自己的情绪,她没有错呀。那我为什么看到她的样子我就如此焦躁了,因为我想看到小孩是我想要的样子,可是她就是她呀,她只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我想要的样子,我更不没有任何权利,在她没有按照我期望的样子行动时,我就打着我是为你好,对她发火,板脸,还政地有声的说,你这样不行,你要那样。我这样做,我聚焦的都是我想要的,而没有把她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我关注的都是事,却没有关注事件背后她的心灵。我看到了面对这类型事件时我的心智模式。
我重新走出自己房间去到大宝所在的房间,把她抱在我身边,跟她说了声对不起,并告知她妈妈看到了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我应该关注到她的心情,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会停下来,耐心的听听她心里的想法,问问她怎么啦。大宝听我一说,她的哭声也慢慢小了,后来眼泪没有了。我在她耳边说,宝贝,能原谅妈妈吗?她回应不原谅。好的,宝贝不原谅没有关系。你有原谅他人的权利,也有不原谅他人的权利。
我和大宝相处的这件事情,让我看到了自己当人的行为与我想要的不吻合的时候,我就会莫名的躁动,想要去说服他人,想要人保持开朗乐观,积极主动,如果我看到与之相反的东西,我就难受,我就会去批判他人的行为,周末我去市区与弟弟碰面,我也是这种反应,最后弟弟都好像排斥我不想与我继续聊 下去。
我看到了不是他人要改变什么,是我要改变,去把任何人都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去消极,可以去不开心,我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他们什么,而是静静的去感受和理解他们,而不是噼里啪啦的去兜售我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