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我的信仰》
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弗里英·斯特拉克与他的同事,请两组参与者在相当奇异的环境下,一部漫画进行评价,然后根据他们感受到的快乐程度进行打分。
一组参与者被要求用牙齿咬住一支铅笔,并保证铅笔不会碰到他们的嘴唇。
另一组参与者则被要求用他们的嘴唇去支铅笔的尾端。
在参与者对其中用意不了解的时候,那些“用牙齿咬住铅笔”的参与者不得不强迫脸部的下半部分肌肉形成微笑的状态,而那些“用嘴唇支撑铅笔”的参与者则不得不着眉头。
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所体验到的情绪与他们所展露出来的表情相符。相对于那些被迫皱眉者,那些被迫微笑的人明显更快乐。
其他研究则表明,当人们停止微笑时,快乐感受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继续逗留,影响着人们的诸多行为,这其中包括以更积极的方式去与人沟通,更愿意回忆愉快的往事等。
可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可能为了快乐每天咬铅笔。
理查德·怀斯曼在《一本又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里告诉我们,把铅笔换个用法,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怎么用呢?很简单,写出快乐。
倾诉是我们的本能,尤其在痛苦时。那么是不是“分享痛苦就能使痛苦减半”呢?研究发现,如果倾听者不能有技巧的引导,那么所谓的倾诉也不过是一场闲聊。
可有技巧的倾听者并非随处可得,是否有更简便有效的方式?有,表达性写作。
表达性写作,其实就是每天花几分钟时间,以日记体的形式将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出来。
为什么这种方式就会收效明显呢?
思考与写作这两种行为完全不同。思考通常都是散漫、不成形甚至杂乱无章的。与之相反,写作却鼓励人们将自己的思绪组织起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发生的事情以及找到解决的途径。简而言之,谈论会增添我们的困惑感,但是写作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法。
此外,表达感恩、描述内在完美的自我、饱含深情的写作也可以提高心理疗愈,增进快乐的感受。
若我们持续地听一些声音,看一些画面,或是闻一些气味,那么他会慢慢习惯这些事情,直到最后完全忽略它们。比如,刚走进一间有面包新鲜出炉的糕点店,我们马上会闻到香味,但在房间里持续待上几分钟后,香味就会慢慢消失。实际上,只要走出房间再重新进去,就又能够闻到面包的香气。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快乐之道。每个人都有一些值得高兴的事情,比如拥有充满爱意的伴侣、健康的身体、懂事的孩子、满意的工作、亲密的朋友、有趣的爱好、关怀备至的父母、温暖舒适的房子、偶像签名的专辑或是美味的食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就像再也闻不到面包的香味一样。
正所谓,只有失去时,才懂珍贵。写下感恩的心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拥有。
而在表达感恩时,其实就是在与内在的完美自我进行对话。话题可能包括回想以往的创伤和美好时光、当天的计划,甚至最为理想的未来。
越是熟悉,越是羞于表达情感。对我来说,小时候的记忆逐渐模糊,主动亲吻老妈的清晰记忆是读研究生的时候。之前那么多年,都在害羞吗?每次亲老妈脸颊,我们总是对视后笑很久,我可以明显感受到她的快乐,我的心里,简直繁花似锦。
充满爱意的关系有益于身心健康。而有实验证明,每次20分钟,5周3次带有感情的写作,可以让人变得更快乐、更温和,甚至胆固醇水平都降低了。
想要增加幸福感和快乐指数,其实没那么难,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和一点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