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的灵魂,毋庸置疑,就是浇头要好。
贾平凹说,一碗好面,首先汤要宽,辣子要旺,浇头要丰富有变化,面条要筋道,深以为然。
要说吃面6省,似乎各有千秋,因为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口感和风味儿。但是要说最好吃,我还是喜欢我老家的浇冒儿面。
老家河北,从小吃惯了家乡的味道,自然有感情成分在内。不过老家的面条确实难忘,在外边生活多年,想起老家的面条,除了想念,还是想念。
面条当然是手擀。我们家有一套擀面杖和面板,据说是梨木的,比较大,适合擀面,一次可以擀出来四五斤面条。村里如果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常常被借去用,都说是一套好家伙。
手擀面比较筋道。面粉揉好,大张的面片擀开,又薄又有韧性,这个必须要有劲儿,否则擀不好。然后把面皮折叠,切面,这个就考验刀工了。磨刀切,切出来的面必须又细又长,均匀细致,一把面用手拎起来,轻轻攥两把,摊在盖帘上。
一碗面的灵魂其实就在于浇头。
上学离开家之后,在外吃面,就是苦于浇头不好吃,无论西红柿鸡蛋面还是炸酱面,浇头一点点,面吃到一半,浇头殆尽,剩下的面就没法吃了。
我们老家人深谙吃面之道,秘诀就是浇头要多。如果盛了一大碗面,其中有一半都是菜,甚至更多。我们的浇头其实就是菜,大锅菜。
至于大锅菜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比如白菜粉条肉豆腐大炖,比如白菜炒腊肉,比如菜豆角炒腊肉。总之,就是煮了一大锅面,必定配着一大锅菜,基本各占一半。吃的时候也是如此,筷子挑了一碗面,面条一定要低于碗沿儿,留出来放菜的地方,放完一大勺子菜,正好冒尖儿,所以都叫浇冒儿面。村里人用海碗吃,端到街里树下,一脚踏在石头上,左手擎海碗,右手执筷,呼噜有声,吃起来相当豪横。更有重口味的,腋下还夹着一根大葱,不时咬上一口,痛快淋漓。我们那时候吃面,每每吃完,必定出一身汗,浑身通泰,后来发现在外面吃饭,从来没有一点出汗的感觉,觉得实在不过瘾。
我最喜欢吃的是豆角炒腊肉浇面。豆角是那种又白又胖的,切成段,和腊肉一起炒,滋味尤佳,遇到这样的面条我必定吃撑,比平时能多吃一半。
在我们老家,如果主母面条做得好,必定让人肃然起敬。村人说起来,某某家婶子做面条,那是一把好手。那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