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学习开始,有关于经济学概念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概念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就是: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用比较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在同样的一天24小时里,当你选择了逛街与朋友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你就放弃了同样的时间去读书学习,而你所放弃的读书学习到的知识就成为了你选择逛街聚会的机会成本。
在经济学上,企业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换句话说,继续以上面的为例,通过机会成本分析,是选择逛街聚会取得的实际收益更大,还是利用同样时间学习读书获得的实际收益更大?通过机会成本分析,在有限的时间资源里,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效益的最大化。当然以上只是举例说明,并没有绝对说同一天里的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好与坏。毕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学习时间的把握均来自与自身的发展或精神方面的渴求,不再是象牙塔生活里的硬性要求了。
为什么我会突然想聊聊机会成本呢?是和我今年度过的三月三假期有关。普及一下,2018年的广西三月三假期有5天的长假(从2018年4月18日至2018年4月22日),这个假期的批准可谓是世界仅有的。三月三的假期来源并不仅是网络上谣传的回老家唱山歌,更重要的是,这是壮族人民的一个重大节日——壮族人民会在三月三进行神圣踏青祭祖的仪式(具体缘由就不再展开了)。身居广西但实为汉族的我有幸享受到了这一个民族节日的福利。虽然有难得的假期,却因为在2018年的4月21日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而搁浅,更遗憾的是,因为节前的临时出差安排错过原已买回老家的动车票的时间,所以想借着考前三天时间回家修养身心的计划也无意中被打破了。既来之则安之,于是在三月三的头三天,我就一直宅在南宁的出租屋,默默地为基金考试而准备着。机会成本一词就在我假期期间逛朋友圈中不断地蹦出来,而我也在假期里不断反问自己——如果我没有选择参加4月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而是选择5天的假期都是呆在老家会是怎么样的呢?或者我拥有的着5天假期也像我的朋友选择出游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这其中所得的收益能否抵得上我没有出去玩,没有回老家而留在南宁出租屋里默默学习也不一定能过这门考试的成本呢?有关于这个疑问直到我今天考完试后也没有正确衡量出其得出的最大收益。
虽然能否在2018年的三月三假期里取得满足自身的最大收益目前无法衡量,但是我明白了,人生也是一个能量守恒的过程,当你在失去了某样东西的时候你也会同样地得到同等价值的东西,或许这个同等价值的事、物并不一定能带来失去的事、物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和幸福感。有时候人生的收益还真不是经济学上的经济收益同等考量的,更何况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的准确衡量还有四大前提呢(这四大前提分别是1、资源是稀缺的2、资源具有多种用途3、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4、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所以在收获人生,分配有限的时间空间资源时,为何一定要过分追求人生的最大收益化呢?体验其中的苦乐甜酸,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生离死别,也是生命收益的一种展现,也是一种别样的精彩,不一定像现在公众号文章里一味鼓吹的事业成功,财富成功,权利的拥有,地位的提升,他人口中营造的人生巅峰不需要在耳濡目染地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平凡的生活里不断地塑造着一个逐渐完整的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