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记得我刚刚踏上社会的时候,有许多生僻字不认识,罱河泥的罱,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在我们这里的农民,没有一个不晓得罱河泥的词儿,后来我查了一下字典,总算熟悉了它。
罱河泥是项累活,又有相当技巧,不会罱河泥的男人,还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农民。罱河泥的主要工具就是罱杆、罱网,挑选两根粉青毛巾竹,分别用稻柴火烧烤后,将竹杆的一头烘弯,两根竹杆交叉形成剪刀状,然后配上罱网,就可以使用。罱河泥一般有两个人配合操作,一人摇船,一人在船头上罱泥,把罱网放进河里,随着橹摇船前进,用罱网刮下河底的污泥,满网后的提出水面,倒进船舱里。河泥是用来肥田的,与之配套的工具还有“柴系身”“柴拖畚”和“牵扒”,这些因陋就简制作的工具,十分精细。因为我有过这个经历,所以至今还认为,当一个农民还真不简单!
罱河泥最基本的条件是身体健壮,双臂有力,然后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有力气而没有技巧,还是白搭。有一次,有位气功师能举起数百斤重的大石块,自命不凡,可是去罱河泥时,一网河泥始终未能提进船舱里,成了他终身憾事。而我由于体质弱,虽能罱泥,却并不精,与老农民相比,差得很远。
罱河泥究竟从何时开始,已无法考查,只记得幼年时常听大人们唱道:“长工做到十一月中,河泥船开出闹哄哄,青竹头下水白竹头起,节头指冰得只只红。″可见,罱河泥并不是美差。在我初学罱河泥的时候,尽管很累,但还是那么的豪迈,我曾写过一首民歌:“一只农船三丈三,一人摇船两人罱,摇船罱泥多辛苦,只为明年夺高产。”倒也流传过一阵子。
如今,罱河泥这活儿已经消失,恐怕也很难找到完整的罱泥工具,然而,不罱河泥,使河道里的淤泥堵塞交通、污染水源,成了急需治理的新的社会问题。因为河泥是很好的自然肥料,又起着改良土壤、疏通河道的作用。不久前,有个镇的书记、镇长带头,发动农民罱河泥,想把这个一举多得的好传统继承下去,可是,十分徒劳,只是一哄而散。在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接受不了。
想不到罱河泥这个辉煌了几千年的活儿,竟快速淘汰!这是我为之高兴的一个失落。
(原载《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