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觉欺骗了你
是否落后,不能只凭感觉,因为感觉通常不靠谱,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给“落后”下个可以测量的定义。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否落后了。
过去,我们觉得平均水平以上就是不落后了,考试考个60分及格,就不落后了.......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可这在宏观上来看,是明显不可能的。
2.出现习惯性偏差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说得直白点,我们就是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世界!
过度自信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习惯性的高估自己、低估他人,选择性地输入使得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而忽略那些本应该被注意到的优点。这种系统性的偏差,只能用冷冰冰的科学来纠正,比如,分数和名次。
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定位有个清晰的认识。否则,如果一直选择回避问题,等到问题真暴露的时候,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了。
3.现在,什么才是真正的落后
走向社会后,大家可能会意识到,学校里经常使用的60分及格几乎完全没用。实际上,20%之后都是落后——因为20%的人占有了这个世界有限资源中的80%——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八定律。
但是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基本连接了所有人,移动设备相当于每个人身上多出来一个必不可少的“器官”。
其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周遭,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在这种状态下,有个更为残酷的事实,那就是1%之后全是落后。
过去,40%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20%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很可能1%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是落后…….
4.大数据加剧了危机感
在大数据面前,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是没用的,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的,都是被研究、被引导、被赚取的对象。知道了这个真相,相信每个人可能都会焦虑,都会有很强的危机感。
5.为未来定个目标
如何解决危机感带来的焦虑呢?那就先给自己定两个属于未来的目标吧:
(1)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2)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钱百分之二十,甚至前百分之一。
因为当每个人都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强烈的,因为差异明显可见。甚至,这种渴求已经成为一种恐惧——害怕落后的恐惧。
通过连接,我们知道原来那些成功的人,真的知道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自己不知道的方法。
6.选择比较范围
比较自己的排名,我们经常会给自己选择一个范围。但范围的大小确实会影响我们的态度,比如人们常说的“人比人,气死人”。
移动互联网连接了每一个人,这种感知范围的变化,会让每个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一方面你能看到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如你的人。
其实网络比较范围的选择,只是为了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既不应该盲目骄傲,也不必妄自菲薄。范围只是为了帮你客观的认识自己,如何对待它其实在于你的心态。
7.长期持续使你成为前20%
如何才能成为20%的那群人呢?方法并不复杂,即做到长期持续,就足以淘汰掉80%的竞争者了。你甚至不一定要做的足够好,只要能够不停的向前迈进,你就会发现跟你一路同行的人并不多,即你已经超越了80%的人了。
不必担心自己现在还不够好,你要做的可能只是保持耐心,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即可。
这个世界整体的趋势都是在加速,想要领先你需要击败的对手可能会很多。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你在以后的日子不被落下的几率才会大一些。
8.“差不多”是否麻痹了你
人们常说的“差不多”,通常的含义都是表示“差很多”。“快要领先”和“真的领先”可能也相差很多,既然你已经觉得快要进入前20%,不如等待自己的想法被验证了以后再“跳上下一个平台”。
因为很少有事情是线性发展的,“差不多”是最好的自我麻痹。你从60分到80分可能需要一天。而当你真的跨入80分的门槛后,可能每增加一分都需要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即后期的进步越来越困难。
每件事情都做到领先的人不多,每件事情都做到差不多的人却不少。因为从来没有跨过那道门槛,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的低估门槛的高度,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跟前,再迈出一步就能顺利踏入领先的行列。
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不要好高骛远。事情的发展多半类似,有过一次类似的体验,你马上会破除在其他事情上“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的认真做事。
9.阅读量根本不靠谱
中国人的阅读量是比较低的,每人年平均读书不到5本,可能大家更多关心的是“数量”,其实,把重点放在“质量”上可能更靠谱。
纯粹依靠读书量排名给自己安慰,可能不是一个好方法。不妨把关注点放在“学以致用”上,看看自己读了多少书,有多少用在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上。
“一字不落地阅读”是经常被人低估的能力。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性阅读,就是把文章的内容放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去理解,至于作者想表达的是否真的是这个意思并不重要,我只看我想看的部分。
只有只字不差的读玩的东西才能算真正的阅读量。不论是一段话、一个章节,还是一本完整的书,如果没能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你自己很可能都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真正尊重知识的人永远是少数,他们不太会记得自己读了多少本书。对他们来说,读书只是一种习惯,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用来和别人比拼的数字。
10.反思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落后了,更可怕的是你知道自己落后了而没有行动。而行动了一段时间后,你又忘了自己还是落后的,从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反思的能力,才最终与动物界脱离开来,成其为人类,能够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并发明文字、记录错误、形成思考能力,最终进化成现在的样子。
所以千万不要浪费反思能力,多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所处的位置。意识到到自己落后了,才又可能改变自己,缩小差距。
11.知易行难
写作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体力活,只要你不断的写,就会越写越好。总体来说,这个世界还算公平,真正付出的人最终领先。即便结果来得比较慢,但一定不会辜负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