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行生态思想 高质推进绿化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乡村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既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支点。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乡村绿化的战略价值

       乡村绿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把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从生态维度看,乡村绿化通过植被恢复提升碳汇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从经济维度看,特色林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从文化维度看,四旁植树、庭院绿化传承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天人合一理念。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通过践行"两山"理论,将荒山变为茶园竹海,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3倍,生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的实践逻辑。

        二、聚焦实践路径:构建乡村绿化协同推进机制

        科学规划引领绿色发展。应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要求,编制全域国土绿化规划,注重保留乡土树种、延续村落肌理。北京市平谷区通过"生态廊道+精品果园"规划模式,实现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8%。多元投入激发内生动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鼓励村集体通过"四荒"流转、碳汇交易获取收益。江苏省宿迁市创新"林业碳票"制度,让村民每亩林地年增收300元。群众参与夯实实施基础,通过"美丽庭院"评选、"护绿志愿者"行动等载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绿化人才队伍。

      三、健全长效机制:巩固乡村绿化建设成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绿化成效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季督导、年评估"机制。福建省三明市推行领导干部"林长制",实现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全覆盖。强化科技赋能支撑作用,推广智能灌溉、无人机巡护等新技术,建立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河南省鄢陵县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花木基地,带动产业升级。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将植树造林纳入村规民约,开展"小手拉大手"绿化宣教活动,营造爱绿护绿的社会风尚。四川省蒲江县通过"茶山竹海"生态课堂,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