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公主,泥土的灯台,月光下的麦地。
我试图在海子的诗篇中重新建构北方的家园,却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沦在农村粗犷的环境中。平原娇柔,踩上去像是一下子就陷下去了,但还是稳稳的走着一条条固定的路。最喜欢发白的土路,人的气息格外厚重,即使孤悬野外也能让人减少离家的焦灼。秋风中那些肃容而立的玉米秸秆,让我产生一种藏起来的冲动,即使与家咫尺之遥也叫人无从找寻。
我忘不了野鸽子和斑鸠众目睽睽的眼神,青砖瓦房上洒满白色的鸟粪。他们好似大主宰,在地老天荒的世界。村子的周围尽是合抱的老树,枯藤和新叶乱杂杂的,月光凌乱,想冲破而不可得。在没有爱上电影之前,我口袋里经常是一块凸面镜,我就是通过它去看周遭的世界,如水润泽,明净。我奔跑,静止,将巍峨的树干,油烟味道的窗棂当作框架,框起面孔粗略的娘亲,幽灵一样的种瓜老人。我透过镜子触摸夏日的云峰,俯瞰家中的老屋。我就是这样看着我自己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露天电影院,一个人的村庄。农村的环境培养了我的孤僻性格,给我染上河滩里苦艾草的味道,原野上泥土的香味,给我的喜好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光影的两极,一边是细腻的感伤,一边是撕裂的毁灭。
还记得去艺术中心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炎夏的阳光像滚烫的巨大水流,瘦小的身体被裹挟着,四肢百骸却凉咂咂的。独自一人的状态是一块冰,在人海中因害怕被融化而颤栗不止。还好影院里没多少人,因为是星期一,还是文艺片,几乎成了我的专场。文艺片用3D的方式去表现还是很少见的,恐怕也只有好莱坞才有这么大气魄。电影里的几个场景给我了强烈的印象,比如黛西的出场,白色的落地窗帘翩然起舞,飘逸非凡,好想伸出手去抚摸。随后黛西的脸庞缓缓的出现在屏幕上,高贵的黄金女孩。
我总会拿书上的文字和电影场景相对照,这样做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总会让你失望。我特别喜欢小说中的语言,菲茨杰拉德的叙述语调温暖而又伤感,简约,但不能减少一丝一毫。曾经有人这样说,把《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用力的抖上一抖,也掉不出来一个字。不是史诗般的鸿篇巨著,甚至有点随感意味的小说却给一个时代下了定义,丝毫没有那些巨著给我带来的压迫感。他的语言调子是淡淡的,清新自然的香草味,信手拈来读上一段都会让我如饮佳酿,风味绝佳,像村子里飘荡的桂花香,嫩玉米的甜香。独自一人我的诵读声呢喃如私语:他脑海中慢慢浮现的是美好的难以言喻的浮华世界,全然忘了时钟在脸盆架上嘀嗒响,月光如水般的沁润着地上乱糟糟的衣服。每天晚上他都会为各种梦想锦上添花,直到倦意袭来。这些胡思乱想给了他心满意足的暗示,现状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是可以牢牢地建立在仙女的翅膀上的。
带着这样的傲慢与偏见去看电影,自然避免不了各种指摘。画面色彩太过艳丽,也许是导演为了表现出爵士时代的奢华吧。看的时候完全找不到感觉,我索性把小说给我的影响抛诸脑后,这样才渐渐进入电影中去。盖茨比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不择手段,终于成为富豪。为了魂牵梦萦的黛西他把豪宅置在了黛西家的对岸,每天晚上对面码头上的一盏绿灯成了他的寄托,使他忍不住伸出手去触摸。他每天晚上都举行盛大的派对,只为了吸引黛西前来造成偶然邂逅的局面。那一点伴随着水流声的光芒成了他在人世所能依凭的一切。当他第一次亲吻黛西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献给了这种理想。车站的夕阳无力地流转着,但理想不灭。那些风景绝佳的旅游胜地因为曾经飘荡过黛西的身影而增添了神秘魅力,使得他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潜伏着撕裂一切的悲剧之手,盖茨比最终因为承担黛西的过失而殒命枪口之下,在临死之前还坚信黛西一定会给他打电话。小李所饰演的盖茨比也非常亮眼,戏剧冲突的爆发力惊人,在和汤姆布坎南争吵的那一段火药味里有着隐忍和对黛西的哀求。最终黛西还是跟汤姆走了,盖茨比只不过是她青春的一个回忆,平淡生活的调剂。
这一类的电影就算是光影的一个极吧,属于那种情感细腻,对于真相的撕裂比较温和的那种。我想我喜欢这类电影是受了老家北方平原上槐花和桐华的熏染,香味浓郁,霞蒸云蔚的,还可以当食物吃,质朴浪漫的香味早已融在了我的血液里。
我还喜欢一种电影,是那种雄赳赳的,将一切伪装撕裂的淋漓尽致的。要是让我说出一个代表来的话,那便是黑泽明,我心目中的东方梵高。
《七武士》
连电影的字幕在我眼里都是一种享受,那种笔锋像极了武士刀的刃,没有丝毫属于酸腐文人的虚无羸弱。它是剑气纵横,老而弥坚,高耸宽阔的骨架屹立千年,逝者如斯,只是增添了古朴气质。黑泽明的世界永远都有仿佛要把地平线也刮破的飓风,而身处其中的男人猎猎如一杆旗帜。在连接着云峰的古道上,七武士走到了一起,一群可爱的男子汉。被时代所抛弃的英雄更能感受到时间车轮的重压,眼前的太阳花,武士刀,女人,麦子和英雄冢的形象明明都还那么鲜活拙朴俏皮的鼓乐还在敲响,可身后的一切可作为时代背景的东西,连同那被挤压的扁平的天空,都已模糊的快要烂掉成了尘埃。
《蜘蛛巢城》
蛛脚森林,纺织女巫,阴森鬼气。黑色粗壮的胡子和欲望,黑色僵硬的盔甲,被白色的雨打湿。白雾的潮气更让人迷惘,如在噩梦的迷宫怅然若失。粗大的,耀眼的雨弹霹雳般打将下来似可以抹去万物的涂改液。那粗莽的人中鬼杰黑发如戟,怒眼圆睁,誓将女巫的语言打破。
《罗生门》
像是命中注定一样,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那粗犷猛烈的影调。一向柔弱的我被黑泽明这个很man的男人深深的吸引住,和梵高一样,他的那片森林有着狂野的生命力。白色的,金属质感的阳光劈头盖脸的照射下来,黑色粗重的丛林犹如坟墓,能将一切活物吞噬。雕刻般的光影强有力的撕掉人性的谎言,将人心中的所有不堪,猥琐,自私都暴露出来,让你绝望的大叫痛快。幽暗的丛林中太阳的逆光让人眩晕,最隐秘的角落中一阵风吹动影子也能让人犯罪。这是一座人性的象征森林,是电影天皇紧追不放的猎物,所以当那个樵夫走进去时,配乐才是那么激昂,兴奋!
还有一部以女孩为猪脚的电影我也很喜欢,青春美少女和暴力美学的结合一直是最具有戏剧张力的,从电影的名字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百人斩少女》。
容貌清丽的邻家女孩从鬼魅憧憧的尸山血海中涅槃跃出,终于找到了杀戮的意义,以牙还牙,诛尽世间邪恶。梨涡浅浅,淡棕色的刘海轻拂,薰衣草颜色的披风波澜壮阔的揭开帷幕,只见五个血红大字,百人斩少女。
最能体现暴力美学的无非是邪恶的反派,冷血复仇的猪脚和华丽的打斗场面了,当然爆射而出的血浆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可悲的也许是为了砍掉人性中的柔软,从而无所顾忌的去完成复仇任务。你只能以至亲同伴的生命为代价。而影片所呈现的更加残酷,少女安云亲手杀死了对她有着朦胧情感的师兄。滚烫的鲜血溅到她的脸上,狰狞可怖。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个倒在少女刀下的师兄,那张脸庞很有味道,俊朗,有着日式的清逸,似乎为了安云死去正是他为自己安排的宿命,青春的肉体和死亡难道本能的有种天然的亲近吗?
影片中的一个大反派也很有亮点,他的名字叫做最上美女丸,多么华丽丽的一个名字。毋庸置疑,他是一个长发飘飘,衣饰华美的美男子。左手拈一朵玫瑰,右手执刀,好像“超自信”这种东西是和他从娘胎里一块带出来的,因此总带着小女孩的嗲声嗲气,反而将他的残暴血腥和变态衬托得更加可怖。他的那把武士刀是电影里最漂亮的了,整体雪白,流苏修长,没有护手,因为他从没有别人的进攻。当然他这么妖孽也就是为女主服务的一个棋子而已,最后的大决战直看的我血脉喷张。武士刀打斗场面拍的也非常酷,高潮迭起。
没想到写了这么多电影,但愿我推荐给朋友的时候会有人去看我喜欢的电影,要是也能够喜欢,我就更高兴了。我无法做到像专业的影评那样条分缕析,甚至挑肥拣瘦,有那么一股练家子味道,挥斥方遒,粪土万户侯。我只是不求甚解,也许无法看清整体,只是迷恋一些局部,倾听我内心最直接的召唤。
我的初心,只是当年原野中的一面凸面镜,观赏整个天地,我一个人的露天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