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曾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壶口瀑布》、《秋思》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课本。想必您也许读过这些文章!
为什么这么隆重介绍梁衡老师?正是他的一堂直播课让我收益颇多,所以一定要和朋友们分享!
昨晚和孩子一起听了梁衡老师的“中小学生如何学语文?"的直播课,本来是想借梁老师的讲解让孩子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可结果发现这堂课对我的指导意义更大,我也很想写些东西,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可又不知道怎么写。正是苦恼时,梁老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梁老师的课来的正是时候!
如何在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社会实现自我成长,这是很多想要实现自我发展的人强烈关注的问题。想通过写作来实现自我的人一定不在少数。既然梁老师的课对一个像我这样没有写作功底的人有用,想必对很多人都能有用。所以我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总结其中的重点内容写出来,希望能够为也苦于写不好的人有一些帮助。
首先梁老师提到了经典。他说常念为经,常说为典。
经典对于写作有什么好处呢?
经典的好处之一是经典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经典已经成为一种样板、典范。就像唐诗宋词,想必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背几首李白或者杜甫的诗:月圆之时,游子们常常慨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春天万物复苏,常常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我们惊叹于唐诗宋词的魅力,但未来不会再出现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了。
经典的好处之二是经典已经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比如一部经典小说,像四大名著;比如一幅经典名画,像达~芬奇。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他们已经不只其本来的意义,后来多少人的作品都以他们为楷模。
经典的好处之三是经典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它们能够被重复引用,并且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领域不断地释放能量。大量的成语、名言、警句、诗词,跨越中西,流传千年,我们依然在引用。
经典是传承,文化的传承,血脉的传承,民族的传承。通过经典,我们了解了历史,传播了文化,承袭了传统。
可见学写作离不开经典。
到底要怎样学习语文(写作)呢?
梁老师指导我们用三部曲:背、读、写
背哪些呢?背经典文章,背优美词汇,背美文美句,背古诗词,背成语......只有把经典装进自己的脑子里,才能够书到用时不恨少,写作时词汇才能有如行云流水般流淌不息。就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呤啊!
梁老师甚至给我们建议一个标准:每个人要熟记3000个汉字,200个成语,200首古诗,70篇文章。怎么样,看到这些有什么想法吗?搜搜自己的肚子,有多少?呵呵,反正我没多少(此处可以放置一个打脸的表情包哦)。
为什么要阅读呢?阅读是学语文学好写作的基础。阅读就个人而言,能够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也能让人变得聪明,豁达,开朗,阅读还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模式,让人思维敏捷,也能提高我们的气质。阅读就社会而言,它是一种国家行为,阅读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阅读就好比吃饭,吃饭是为了身体的成长生命的延续,阅读是为了精神的成长健康的发展。阅读让我们物心双丰收啊!
阅读有如此多的好,全民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一定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尤其小孩子,故事书是培养孩子阅读爱好的最佳入口。在大量的阅读中精选出一些文章加入到背的行列中来,当我们写作时就不会出现无米下炊的状况了。
第三部曲就是写。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储备了足够多的知识量,是时候把它们运用出来了:那就是写。可以写短文,写故事,或者写小说。如果心里还是没底,那就从每天写篇日记着手,那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哦!
梁老师精炼了文章的4种体式,有描写,叙述,抒情,说明与议论。每一种文体中都有许多要素,通过写,了解自己对文体的掌握,结构的编排,词汇的应用,思想的表达。通过写把我们学过的各种修辞手法、各种叙述方式不断加以运用。
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是试错的时候,不要怕写不好。通过反复写,我们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文体,用什么样的语言,写什么类型的文章。
感谢梁老师的指导。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有写作意向的朋友有一些帮助,希望大家在写作的路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加油!
分享即成长,分享即学习!
感谢您的关注!
我在精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