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看产品
上一篇《用户思维 vs. 产品思维》,我们初步探讨了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看待产品的不同角度,本篇我们重点聊聊从用户角度如何看产品。
从用户角度看(用户思维),由于产品的工具和服务的属性,产品的定义可以扩展成以下范式:
产品是 特定 用户 在 特定 场景 下解决 特定 问题 的工具。
这里,引入了三个变量来定义产品:用户、场景、问题。
用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用户画像,关于用户画像,有成熟的方法论来进一步划分和分析,此处不展开讨论。
场景,包括“场”和“景”,“场”指用户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地点);“景”指情景,情景包括两方面,一是用户所在时间空间下的环境,即有哪些其他的设施、人员,二是用户当时的情绪、心情,心理状态。
问题,是用户想干什么,用户想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是最佳的,即“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P = F(user) + F(scene) + F(requirement)
F(scene) = F(time) + F(space) + F(environment) + F(emotion)
换句话说:什么人,在什么场景(时间、空间(地点)、环境、情绪)下,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载体和工具就是产品。
相信很多同学看着非常眼熟。是的,在传统软件需求分析过程中,需求经理写软件需求也是这个思路和要素;在敏捷开发中,PO的User Story书写也是这个思路和要素;设计师在做设计意图分析时也是这个思路和要素。大道同归。不同生产角色对同一问题不同维度的拆解,会演化出不同的行动方案。
作为产品经理,做用例分析和需求分析,写PRD是必备技能,但很多同学经常不知道如何写好。牢记并理解这个范式,可以非常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抓住用户、场景、问题这个铁三角,根据实际情况,把各个“特定“翻译补全出来。
我曾经把这个范式改造成写用户需求的模板,在工作中推行了一段时间,效果不错。
用户故事标准范式
As a ______ (role),
I want/would like when/in ____________ (场景),
do ____________ (功能),
in the purpose of ___________ (目标/目的).当前情况简述:_______________;
需求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部门、团队、个人)
产品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看到需求描述问题变得更清晰明白,每个需求的价值所在也凸显出来,产品迭代规划的决策也有了简明的参考依据;同时,因为表述的清晰,和设计、研发的沟通成本也大大降低,可以明显看到需求沟通的轮次有了减少。
上面的模板简单易懂易操作,但也有不足处,它没有直接体现产品要素拆解里非常重要的“情绪”这个要素。对情绪的分析把握是让产品变得自然且有人情味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影响用户做(留存、付费)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
那如何把“情绪”变成可操作可分析的呢?
情绪,是一个半开放的话题,仔细研究的话,与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认知研究都有很深的关系。从实操上说,可以用用户意图和用户心理被“满足”的程度来分级衡量,每一级是一类情绪的集合,比如“愤怒、不爽、满足、愉悦、惊喜”。实践方法上,用户/客户体验地图是个非常好的工具,将用户情绪分析和用户需求分析结合了起来,能帮助产品经理进行用户思维的同理心练习。(关于用户/客户体验地图的适用范围、操作讲解和案例分析很多,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题外话:实际工作中,要不要要求产品经理必须严格按照模板写需求或做用户体验地图分析?
现实中,我观察到,大部分产品经理都是逻辑控,他们在做产品设计和需求分析时,会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需求的逻辑拆解上,需求的逻辑流程是什么、数据输入输出是什么、可以break down出多少子需求等等。对用户角色分析、用户意图分析、交互形式分析相对少一些,而能对时间、地点(空间)、环境、情绪的进行分析就产品经理就更少了。另一方面,模板是抽象出来的通用格式,放到具体的case上,并不一定能够把每一个空填完整、填详细,这方面的判断决策需要消耗比较多的心力,写了几次就自然会比较烦躁反感,怀疑模板的适用性,质疑八股文限制了产品经理的创造能力。
要知道,天生就有很强的用户思维能力的人非常少,对于产品小白,通过模板化训练的可以强化用户思维,快速成长。模板的意义在于按照正确的范式进行用户思维的训练,即便是按照模板写,不同的人对问题的触达和描述也会有很大差异。但如果没有正确的范式做指导进行练习,大概率是越努力越偏。
因此,尺度的把握和控制权能由经验丰富的产品负责人最好,对于新人小白,可以严格一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熟练了,就不需要完全拘泥于模板的格式,可以做适当的取舍。形式只是表象,用户思维的锻炼才是目的。
《思考,快与慢》中描述了我们大脑的决策过程,大脑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系统在运作,一个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快决策系统1,一个是基于理性和逻辑的慢分析系统2。大脑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问题都是系统1先进行反应和决策,即我们大部分决策都是根据经验和直觉作出的。另一方面,系统2经过对同一类问题的反复训练和练习,相应的处理方式和思考方法随着熟练程度会转化为系统1,即变为成熟的经验,从而在以后的类似问题处理上快速决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司机能直觉看到潜在问题,更有同理心,而小白却看不到问题,没有感知的原因。但小白可以通过正确的系统化的刻意训练,也能做到融会贯通,快速准确分析问题。
总结,本篇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对产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用户、场景、问题,是产品的三个核心要素,由此推导出的范式可以用于用例分析、需求分析、设计意图分析等,用正确的范式和方法可以训练和增强产品经理的用户思维。
下一篇预告《什么是好产品?用户思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