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看完营销笔记,越发觉得营销和个人成长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做营销要有务实精神,就是要脚踏实地地找到客户的根本需求,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但往往很多人都误以为自己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再比如,做营销要回到常识、遵循规律,书中的一个例子说如果有个人想做餐饮,客单价定在每人100元,他想做成中国门店数第一的餐饮品牌。这就不符合简单的常识和经营逻辑,因为中国消费者频次最高的外出就餐选择是日常餐和工作餐,他们的就餐预算在10~30元。你定位在100元,那就只能做正餐、休闲餐、聚会餐,做不成日常餐,因为你的定位不是消费频次最高的那种餐饮,你就不可能做成中国门店数最多的餐饮品牌。定位决定了你最终的结果,命运所有的馈赠早就在暗中标定好了价格。
这两句话是这本书的主线:做什么事都不能基于美好的愿望,而是要基于能力和资源;做什么事,不能基于自己的视角和偏好,而是要基于用户的视角和偏好。
看见一个成功的营销,也要看见背后的底层东西。比如你看到可口可乐的遍地开花,别着急冲进去,而是要看到可口可乐下沉到乡村的毛细血管。
企业就像种树,产品就是种子,你选了红杉的种子,你就长成了参天大树,如果你选择了马尾草的种子,你长大了撑死了也就是一颗比较大的马尾草。人的成长不也是这样,你所在的平台直接决定了你的职业天花板,选对平台,你就成功了一半。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