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就其本身而言,永远也不会引发学。只有当学习者对学习进行成功的尝试时才会引发学习,学习的成就就是学习者成功理解所教内容的结果。
学生是带着关于世界的前概念来的。对教师而言,学生从日常经验中产生的前概念是很难改变,虽然它在日常情境中通常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却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正规学科知识的理解。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必须把当前的教学任务与学习者已有的文化实践、信仰以及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大部分来源于生活世界的知识有时支持新的学习,有时却阻碍新的学习。但无论如何,它都毫无例外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发生,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将学习界定为一种“对话性实践”,即学习者与客观世界的对话(学习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学习者与他人的对话(学习是交往性、社会性实践)、学习者与自身的对话(学习是伦理性、存在性实践)。
知识及其学习绝不仅仅只关涉学生的认知活动,它与学生的整个生活、整个生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教学过程中强调“转识成智”就是要把知识及其理解转化为智慧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强调“教书育人”就是要挖掘和展现知识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道德、态度、品行,让知识升华为精神。
美国教育家威廉.克伯屈曾提出“同时教学”的原则,认为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所能学到的东西有三项:主学习是教学所要直接达成的目的,要么是某种知识,要么是某种技能,或是某种思想,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目的而定;副学习即学生由主学习引起的连带学习,是与功课有关的思想和观念,它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附学习是指教学时所养成的态度、理想,所谓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几乎都要在附学习中实施,任何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附学习的存在,那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没有多大价值可言了。
《礼记.中庸》提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或方面。
课堂环境包含着学习者、知识、评价和共同体等多种因素。有效的教学和学习离不开课堂环境中这些因素的平衡。
要让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围绕一系列明确的学习体验来设计,即从学习结果开始的“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在这个阶段,需要回答如下问题: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教学设计之初,我们就应该非常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要设计适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评估指标,以便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证据,用实证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教学设计的很多细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顺序的呈现、教学资源的组织和使用等,都是在明确了预期结果以及评估手段后,才能够具体确定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