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团队吃饭的时候,聊到了一个话题:先有需求后有产品,还是先有产品后有需求?
究竟是:用户需求天然就已经在那里,产品只是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方式,因此,做产品需要先洞察用户需求,然后创新出比现有产品更好的方式去满足用户的需求。
还是:用户其实不知道也不觉得自己有需求,直到那个合适的产品出现,甚至需要经过市场教育期,用户的需求才会被慢慢激发出来,接受产品并养成使用产品的习惯。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过一句名言:如果我去问我的客户他们要什么,他们会告诉我他们要一匹更快的马。
重新发明了智能手机的史蒂夫乔布斯也说过:苹果公司从来不做市场调研,因为市场调研不会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创新。
但是,诡谲的是,对于马和汽车的例子,我们也可以说,用户的需求是“快”,马和汽车都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而对于市场调研的例子,我们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比如用户的想要(want)和需要(need)是二元分离的,用户自己只能认知和表达他想要的,而不能认知和表达他真正需要的。
诉诸泛化和抽象接近于诡辩,它并无助于回避对于“产品可以塑造需求”(比如物流到家正在消灭逛街需求)这一问题的讨论,也无助于由此演绎出创新的路径。
二元分离的需求观更像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循环论证和自相矛盾。一个反问就会让这种逻辑缺陷完全暴露:一种主观认知不到的主观存在真的存在吗?
由此引申到中国哲学中的“知”和“行”的辩证问题: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究竟是:洞察到用户需求不难,但是做出创新性的产品去满足需求不容易。
还是:洞察到用户需求不容易,但是一旦把握准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找到创新性的产品方式去满足用户需求就不难了。
知道自己需要找个女朋友(男朋友)不难,但是找得到合适的女朋友(男朋友)不容易。
知道自己要减肥不难,但是能瘦的下来不容易。
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打工领工资而不是创业当老板,这不容易,但是一旦大彻大悟,人生便能幸福许多。
知道自己最需要改进的是情商低,这不容易,但是一旦真心认识到,努力训练总会勤能补拙。
所以,究竟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呢?
千百年中国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不能“行”的“知”,不是真知。
认真思考这些看似朴素的问题,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无论对于我们做好产品,还是过好人生,都会有莫大的好处。
原发微信公众号startupmost《最创业》 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