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观察细微处的风景,然后拍照留下来某一刻我觉得有特殊意义的照片,我其实一直到两周以前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觉得有特殊意义,我时常将这些照片翻出来看一眼,每次翻出来这些有着特殊意义的照片结合当时我的生活处境进行回忆,一直到当下的点点滴滴。
一开始我只是将这些照片当做美好回忆,时常翻出来看看。直到这周,我拍了一张新照片,越看越觉得与以前一张照片有点相似,我翻出来去年拍的一张照片,果然很像,我开始仔仔细细地去观察两张图片的异同点,以此寻找两张照片拍摄时的生活状况是否有什么相似之处。我感觉有些神奇,我确实想到了很多共同点,不论是照片还是生活状态,发散地想我其实对某一场景有某种特殊的感觉其实很经常出现,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照片代表着:
可能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可能比较契合?
还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这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触动与感受来改变一个人的?
亦或者只是说这样的环境在内心比较符合我当时的所思所想?
不论以上哪一点,我认为这样的记录和反复回忆都能反映我对自我的了解,一张一张的照片,哪怕只是反映了我所思所想的一角,也能在未来我翻出这些照片来看的时候能发现,我原本是这样一个人。呀,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对某个事物的准确感受并精确表达出来,挺难的,有时候经常发现自己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常常说自己知识不足,换一个角度来说,作家们也有表达不完全的时候,难道他们知识储备不足?有没有可能是对自我的不了解?我的知识储备不足,在这点不再深聊。
尼采 在《查特拉斯如是说》里有说到:“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经常听到有人说不要跟别人比,要跟自己比。可是太多的人把自我遗落在过去的某处,拖着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躯体继续往前走,走到自己都看不清听不见自我的喊叫,在某一刻慌张地发现:“呀!我的心怎么没了?”于是忙着思考呼唤。滑稽的是,由于忘记了自我,于是把他人的回应当做自己的自我,揣着他人的愿望满意地继续走下去。
想的挺多,写的挺多,照片成为我了解自我的最佳途径,对于我来说其实还是蛮有必要的,毕竟我也挺迷茫的,不知道过去的我想要什么,不清楚现在的我具体目标是什么,我只是揣着一个想法,想着我一定要自己走出来一条成功的路。尼采的话总是那么深刻而有力:“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学习不能停止我对生活的厌烦,娱乐不能切割我对生活的排斥,遇到困难我只想毁灭一切,呼呼,我想我的朋友们也许精神状态与我相差无几。这都是不能深刻了解自我的弊端吧。
朋友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照片”,了解自己,给自己在迷茫的时候放下心灵的锚,定位自己的初心,才能拥抱或忍受住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