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乱,能乱到什么程度呢?第一乱就是春秋初期,大概有148个诸侯国!有的也就现在一个村子那么大!第二乱就是年代久远,记录这一段历史的书籍很少,春秋算一本,左传似乎是春秋这本书的注解,以后的史书大概都是转抄。当时条件也有限,有大事的时候史官就记录一下,没事就空着,直接就跳过去好几年。第三乱就是很多书籍简介把战国的事顺带给写进春秋的文章里凑字数,搞得大家云山雾罩。
跟着本文走,还你一个清晰明朗的春秋!
一,春秋的年代和霸主:
关于春秋的年代目前有三种划分法:
1.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前476年(周元王元年)。
2.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前453,韩,赵,魏灭智氏。
3.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前403,三家分晋。
对于起始年份大家都没分歧。至于终止年份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因为第二种跟第三种划分本质上没区别,灭智氏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也是韩赵魏,只是年限不一样而已。
那好,就这么定了,春秋就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而关于霸主是谁,也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在介绍正式的霸主出场前,有个三小霸时期: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周围征讨小村庄,成为了局部的霸主,但是没有影响到中原其他大国。这一段可以不用理会,这些东西只会让我们的思维更混乱。
我们只需要理清楚五霸时期的主脉络:
第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是春秋前期的霸主,这种分类无可厚非。
春秋后期,出现了吴国和越国争霸,所以又有人提出下面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国勾践。
第三种说法:齐,楚,晋,秦,吴,越,成为了六霸!
不管哪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每个霸主出现的年代不一样,但是霸主有一个条件必须具备,就是凭借威望和实力,迫使他国会盟,接受霸主定下的规矩。
秦国不具备霸主的条件,宋国搞了两次会盟但不是靠硬实力,下面我们会谈到这一点,所以秦和宋都不算霸主,于此看来第二种说法比较合理。
另外,春秋时期不论你国力多强大,想打架的话必须扛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意思是帮周天子打架教训不法之国,打架前还得向周天子预先报备,不然大家就会联合起来打你。
二.霸主和诸侯国。
-齐国:齐桓公(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在管仲等名臣的协助下,通过一系列经济和外交骚操作,国力大增,兵不血刃征服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时间最早的霸主。公元前656年,帅鲁,宋,陈,卫等诸侯国,大军压境楚国,代替周天子惩罚不遵守周礼的夷蛮之国,迫使楚国认错屈服。曾9次会盟诸侯,其中以葵丘会盟最盛大。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并送来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这是天子给诸侯的最高礼遇。开创了以外交和经济实力为主,军事力量为辅的和平争霸模式。齐国先后兼并30余国,成为北部大国,综合国力属于一流诸侯国。
-晋国:晋国争霸起始于晋文公执政时期(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在狐堰等大臣的协助下,晋国实力迅速得到增强,这个时候已经到了用拳头说话的时代,再想像齐国那样,借助周礼去压制别人已经越来越不现实。
前636年,周王室内讧,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到都城,并帮助他杀掉叛乱者王叔带,成为勤王旗手,各诸侯争相投靠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帮助宋国的城濮之战,用退避三舍的战术打败楚国,召集8个诸侯国举行了践土之盟,奠定了晋国150多年的霸主地位,开创了以战争和军事实力争夺霸主的先河。其霸主地位一直延续到三家分晋才终止,期间虽然威望有所减退,但是霸主地位却一直没被撼动,更是主持了多达38次的诸侯国盟会。
据说晋国的实力超过当时任何两家诸侯国的国力相加,前后兼并20余国,征服40余国,成为中原大国,属于超一流诸侯国。
-秦国:在春秋一般被认为是很弱小的,离中原较远,存在感不强。事实上秦国真不算弱,而且两次勤王,不可谓影响力不大,虽然第二次勤王没成功。只是东面被晋国死死压制,无法挺进中原,南下又有楚国挡路,所以一直没有大作为。
秦穆公在百里奚等大臣的辅助下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扶持了晋文公重耳,本想以此为契机控制晋国向东发展,没想到重耳治国能力逆天,很快将晋国治理的风调雨顺,远远把秦国甩在后面。秦穆公也曾第二次出兵勤王,但是被重耳抢了先,徒劳无功而返。秦国只好向西兼并10余国成为西部大国,综合国力介于一流和二流中间位置。
-楚国:当时属于蛮夷之地,所以不论是齐国还是晋国,想打他的时候都采用尊王攘夷的旗号,打得楚国有苦难言。但是楚国地大物博,有很好的战略纵深,而且他不受周礼制约,不断袭扰周边国家,就像一个小强,怎么打都不死。
楚庄王时期的公元前597年,晋楚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战斗,楚国与秦国联盟,一雪前耻战胜晋国,会盟中原诸侯国,成为春秋第三位霸主。
楚国跟晋国作战达11次之多,互有输赢。先后兼并40余国,成为南部大国,综合国力属于一流诸侯国。
-宋国:宋国国力其实相当一般,很会经商,很有钱,打仗则主要靠晋国和齐国。军事实力比其他小国强一些,毕竟有钱,宋襄王时期也打过一些战争,甚至还帮助过齐国,但是完全不是齐,晋,楚的对手。
主要贡献是分别在公元前580念和公元前546年提议并主持了两次弭兵之会,跟各诸侯国签了个和平协议。因为宋国夹在齐,晋,楚之间,谁打谁都会打到他,80年间被打了40多次。实在受不了就提议大家歇歇,恰好此时各诸侯国也打累了就同意了。此举给了中原各国休养生息的机会,也算是大功一件!综合国力属于二流诸侯国。
-吴越:吴国和越国本来都是不问世事的东部小诸侯国。晋楚经过多次战争后都疲惫不堪,晋虽然略占上风,可是也没法灭掉楚国,于是晋国就想了个办法,扶持楚国边上的吴国,帮助他们训练军队,教给吴国先进的战阵,得到扶持的吴王阖闾重用孙武和伍子胥这两个不世出的名将为帅,攻陷楚国都城。阖闾死后他儿子吴王夫差先是逼迫越王勾践向吴国俯首称臣,接着北上打败齐军成为霸主。
与此同时,楚国则扶持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勾践在范蠡等大臣的辅佐下,趁夫差会盟中原各国,国内空虚之际,于公元前473年起兵消灭了吴国,吴王夫差也羞愧自杀了。于是勾践北上威临齐晋,会盟于徐州,问鼎中原,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三. 结语:
从春秋发生的事件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春秋争霸始于齐桓公,发展于晋文公和楚庄王,终结于吴王和越王。吴越争霸相当于一个插曲,虽然场面很大,但是有一种被当做棋子的感觉。一旦周朝天子出事,必定是齐,秦,晋出面解决,楚国在整个春秋时期似乎扮演的是一种侵略者和捣乱鬼的角色。所以读懂了齐晋楚,也就搞懂了整个春秋。
周礼在春秋时期被破坏殆尽,各国虚伪的面纱最后都被扯下。进入战国时代后各国不再遮遮掩掩,有事直接开干。
春秋时期中国的思想家百花齐放,形成了先进的华夏文化雏形并通过战争四象扩散,民族凝聚力和认知度得到快速增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不打不相识吗?也算是意外之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