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对待低等动物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总是存在着相似之处。」
—— 斯宾塞
大学毕业后,我在哲学系读了一年研,导致每次到动物园,都有无尽的归属感。
为什么是归属感呢?
哲学系的毕业生,一般都比较难找工作,在哲学系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相传一名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找了三个月工作无果。终于接到一个offer,仔细一看是动物园发来的。他想,去动物园工作总比失业好,就马不停蹄去上岗。
工作第一天,他穿戴整齐地来到动物园,被带进一个小房间,要求穿上一件狮子打扮的衣服。管理员说:“有只狮子生病了,你先替一下。”
原来他的工作内容就是扮动物,毕业生心里一万只羊驼跑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扮成狮子,趴进笼子里供游客观赏。一开始他不太适应,不过慢慢地,有吃有喝、还挺凉快,也就习惯了。
一天,他刚吃过午饭,准备趴在太阳底下打个盹儿。突然门开了,门外站着另一只狮子!他吓呆了,蜷缩在笼子一角。
这只狮子径直向他走来,越走越近,越走越近,眼看就要贴身,他满头大汗。这时,狮子凑到他的耳边,对他说:“别怕,我也是北大哲学系的!”
一个普通人要是被关在笼子里,估计三天就吃不消了,二位却干得风生水起。渐渐地混入权利高层。从此,动物园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 优先录用哲学系学生,尤其是北大哲学系。
前几天动物园终于开园了,疫情期间采取网上预约制度,我早早预约好,今天来个动物园一日游,顺便也膜拜一下哲学系的就业圣地。
如果你是一名哲学系毕业生,正准备给动物园递简历,我建议你做好充足的功课,因为现在动物园就业竞争很激烈。
很久没来,动物园里变化很大。所有户外的区域基本都被加盖了外壳,变成“临建”。猴山只剩下两座,分别都被玻璃、铁丝网罩住,猴崽子哪儿也别想跑。(以前他们经常逃跑,猴山在动物园最东边,猴子会爬树翻围墙,逃到老莫门口。)
唯一露天的“山”,是狮虎山,只看见老虎,没看见狮子。老虎躲在阴凉地儿,离得太远,看不清是不是真的。
北京动物园的美术部门很有意思,园里大多数宣传画都是近几年制作的,但是在一些区域,他们仍然保留了以前绘制的旧宣传画。
这让你直观地看到,30年的时间里,有关部门的审美是怎么一下子跌进坑里的。
先来一组以前的美术作品:
下面是近代的,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有关部门时常鼓励我们,凡事要往好的方向看。所有事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它一定没到最后,要这样相信着。
这种天然撞击、混元现实的场景,对普通人来说或许过于魔幻,偶尔去一次就可以了,毕竟是来看动物的,但是对哲学系来说,却是哲学思辨的天然氧吧。
或许,这是哲学系能够称霸动物园的原因。
迎面走来三个哲学系的女前辈们,笑语盈盈,让我恍惚忘记了今天是来看动物的。如果当初没有离开哲学系,或许今天,我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在绿树环绕的园子里思考人生。
去看看动物吧,不知为什么,动物有一种治愈的能力,能够消除人思想里的焦虑和不安。可能看到他们时,我们才直观地感觉到,人类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已。人和动物一样,在地球上只有居住的权利,并且对自己的境遇没有丝毫把握。
北京动物园里98%的人,是身形肥胖的年轻爸妈和熊孩子。熊孩子们还标配了滑板车,经常翻车。在看动物时,家长的标准行为是考孩子这只动物英文怎么说。
室内场馆全部关闭了。我最爱的是爬行动物馆,这是一个惊险刺激的地方,里面是各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蛇、蜥蜴、蟒、鳄鱼……今天也闭馆了。
从前学校组织来动物园,一天都玩不够,今天花了2个小时就差不转完了。往回走吧,顺便去看看大熊猫。走到熊猫馆前,看到一个诡异的雕像。
你们觉得像谁?我想到的是……
大熊猫馆需要单独的门票,我买的是19元联票,在熊猫馆的入口再次刷身份证即可入馆。进来以后看到“大熊猫馆”牌子,还是这个看着舒服。
园里只有一只熊猫上班,不过看起来,它好像刚刚失恋,一副心痛欲绝的样子,还时不时配合捶胸顿足。很是让人窝心。
它没有任何表演欲望,我就很配合地离开了。结束今天的游园活动。
看到大家的就业环境都很好,我就放心了。不仅是他们,如果任何人感到迷惘、消沉、前途渺茫,或是对生活无力、对情感心有不甘,我鼓励你们到北京动物园来。或许在这个老旧的园子里,你能够找到答案。
记得曾经有位哲人说:“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就像蚯蚓的脑髓。”
但愿如此,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