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认识你的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朋友圈暴露的社会自我
对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等属性的认知构成一个人的社会自我。
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自我需要,看看朋友圈就知道了。
如果一个人发的大多是工作信息,则可能意味着过于重视工作属性,社会自我意识过于强大。如果一个人发的都是家人孩子,“晒娃控”或者“自拍控”,则可能渴望更多关注,社会自我显得有些弱小。
一个成天泡在朋友圈的人,不是微商,就是社会交往不足、社会自我发展欲求不满足的人。
半年前,我把自己的照片设置成微信头像,两周前,我第一次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的自拍照,一周前,我直接在美拍上练习演讲。这之前我很少自拍,更别说自拍像发圈了。发个自拍照在别人眼里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我而言,则是一种突破,这种变化意味着我的社会自我不断成长,能够面对自己的不足,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脸皮”变厚了。
在一个团体小组里,我旁边的美女长得又漂亮、学习又认真,偶尔瞥见她的本子记得密密麻麻,字迹也很娟秀,回答问题时感受力也很好,非常羡慕,就是传说中那种“颜值高还特别努力的人”。可是一次聚会上,酒过三巡,她举杯说自己基础弱,学习虽然很努力,但却时刻担心跟不上,不敢发言,每次谈感受都担心自己说不好,特别羡慕我敢说话......
我勒个去!
我听着好心疼,学习心理学久了,能够更多的去体会每个生命的不容易,去理解每个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作用。这些行为无关对错,只是那个生命当下对自己一种片面的认知。
所以,千万不要去羡慕任何人,每个生命都有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我们自认为不好的“疤痕”。这些“疤痕”会通过自己对他人的言行,毫无遮掩的展现出来。
比如我的这个学友因为对自己评价过低,心里存在一个“自己不够好、不配得”的疤痕,所以一直特别努力,试图掩盖自己的“疤痕”。在社会中如果一个人又美丽又努力,往往会遭受嫉妒而导致被攻击,但面对攻击时她会不知不觉的理解为“别人之所以攻击她,是因为自己不够好”,然后反复去佐证她的想法,直到每个人都认定她确实是一个不够好的人,这时候她就坚定不移的对自己说:“你看,我的想法是对的吧,一切都是因为我不够好”。
一个社会自我发展良好的人,能针对不同社会角色表现出相应的责任感,阳光积极、乐于助人。而如果社会自我发展匮乏,缺少积极反馈和支持。可能就会出现低自尊、自我评价低的倾向。低自尊的人,总有不配得感,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要么通过压抑来攻击自己,要么就以暴力来攻击他人。
回过头来看看我的”疤痕“,从主动发朋友圈可以看出我的心里曾经有一个”自己不够好、被忽视“的疤痕,当我突破自己、放下别人的评价时,才发现人家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在意你。
很多人一辈子都放不下心中的“疤痕”,并对“疤痕”深信不疑。
你可以试着去发现自己的“疤痕”,思考一下这个“疤痕”对你的社会自我发展有什么影响。
完成“我是谁”的命题
如果说,3岁前,我们认识了镜子中的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性别、年龄,知道了“宝宝肚子饿”,完成了生理自我的发展阶段。
3岁以后,我们开始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知道做什么会得到表扬或批评,知道了在不同生活环境需要扮演的角色及应尽的责任,期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等等,当人际出现冲突或无法成为别人期待的自己时,会体会到“宝宝心里苦”的社会自我发展阶段。
那么心理自我的发展阶段将要完成”我心中的我是谁“。
1974年初,乔布斯决定去印度进行一次精神之旅。他说:“我迷上了自我启蒙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融入这个世界。”
对乔布斯而言,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从大学退学,后来前往印度,他一直都在追寻,他所追寻的正是关于“我是谁”这道问答题的答案。
对我而言,学习心理学,也是踏上一条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思考“我是谁”的路程。
从时间上看,心理自我可以分为: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理想的我。
过去的我,是对以前自己的觉知和评价。比如“以前我不够好,总是被忽视”;现在的我,是从现实出发,对现在的我的认识。比如“现在的我虽然算不上特别优秀,但我接受我的样子”;理想的我是从我的立场出发,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或者自己将来成为的样子。比如“以后我会更关注自己内心,更加勇敢的做自己”。
从现实的我到理想的我,是一个人不断建构心理自我的过程,所以心理自我的发展,会从青春期一直蔓延到成年之后。
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如此艰辛漫长,那是不是可以不去思考与追寻,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过一生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活着的目的就是认识自己,区别仅仅在于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把握。
既然认识真实的自我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呢?
心理学认为,艺术可以恢复人的天真,所以就有了表达性艺术治疗,比如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帮助人们表达自我,呈现内心的愉悦。
绘画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过程,心理学常用绘画来疗愈,通过图画,借助联想与表达,去探索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或者我们内心的冲突。
现在你可以试一试,不需要你有多高超的绘画技巧,把它当作一种探索自己的游戏,只要一张纸、一支笔,放松下来,可以用任何形式、线条、符号去画,不需要评判自己画得好不好,只需要追随自己的心。
请一定先画好后,再看相关的解释。
如果你画的是一个写实的人像,说明你的自我开放度比较好,生理自我的存在意识完善,自我探索意愿比较强;如果是漫画人、火柴人或者抽象人,则内心可能有较多防御、喜欢隐藏真实的自己。
如果画像非常大,要检查一下有没有过度膨胀或自我中心,自制力是不是比较弱;如果很小,则可能缺乏缺乏安全感、自我有些压抑和退缩。
此外还有画像头部的大小、五官、头发、肩膀、手脚等部位都会对应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或情绪状态,有着不同的解释,最后还要看看你的画像是男生还是女生,跟你的生理性别一致吗?
画完现实的画像后,你还可以画一个理想的画像,你可以自由想象一下,你所期望的5年或10年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希望那时自己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把两个画像对比一下,看看两幅画从表现形式、画像大小,到画像中的头、五官、身体等有哪些不同。你可以一边分析一边思考: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你可以做些什么?有哪些部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的?如果改变不了,你愿意接受现实的自己吗?
这是我的上个月画的自画像,整体来看画像大小、头部、五官、身体比例比较均匀,说明自我发展比较正常,但“现在的我”身体向右倾斜,右边的肩膀比左边粗,略长一些,右边更有力量一些。可能是我一直以来对爸爸的认同多一些。画像的表情有些沉重,有些担心,还有些愤怒、茫然。
理想的我可能有些意识层面的东西,但整体身体和表情要舒服多了。
我们可以定期给自己画像,标注好日期,一段时间后去对比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
探索自己是永远的话题,下周我们试着揭开面具,看看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