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形势下的企业人员流动趋势分析
一、企业人员的流动趋势
疫情过后,企业中的人员流动已经悄然开始,主要呈现几个趋势:
第一是返乡流动。
本轮疫情爆发后,尤其是上海疫情,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基层员工中未在本地定居的人员开始返乡流动,整体趋势与区域流动项对应,江浙沪地区比较明显。对此苏州已经进一步放开了外地务工人员的落户政策;
第二是分散流动。
人员从集中度比较高的大中型城市逐步向周边中小型城市扩散流动,尤其是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比较明显。;
第三是区域流动。
区域流动主要看两个层面,一是全国层面看,东部沿海地区的人才出现西流的迹象,同时,内地很多企业也已经将招聘渠道伸到了江苏、上海地区。
二是本地区来看,苏锡常、昆山-上海等跨区域通勤就业的模式在本轮疫情中受到巨大的挑战,小区域的通勤现象出现了明显下降,人才的小范围回流在今年年末会出现高峰;
第四是结构流动。
持续的疫情过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动态清零、静态管理等政策之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业等已经了关门潮,剩下的企业维持生存压力也比较大,企业中的年轻一派员工以及大学毕业生对企业就业的青睐度下降,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编制考试重新成为热门。
二、公共安全对人员稳定的影响
疫情发生之后,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下降比较严重,71%的企业员工有至少一项压力造成的症状,如头痛、过劳、焦虑等。
随着疫情的区域性偶发与动态清零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企业员工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敏感度急剧增强。同时,在员工需求层次中的安全需求,被激发起来,成为员工需求层次中的首要需求。
企业订单因疫情影响而形成的波动,计件工资模式的岗位员工工资收入振荡幅度变大,员工的安全感随之下降,导致人员流动率增大。
三、企业的应对措施
1、薪酬策略上,调整变动工资在员工工资收入的比重,增强员工收入上的安全感,满足员工安全需求;
2、福利策略上,在增加员工福利投入比例的同时,调整在衣食住行上的福利比重,提高员工归属感;
3、用工模式上,导入多员工化的用工模式,缓解用工压力,以及降低产能对直接工的程度,非关键岗位或技术要求较低的岗位采用外包模式,避免人员流动影响产品交付;
4、业务模式上,加工和制造模式导入外协模式,降低制造企业的用工规模,避免人员流动;
5、人员结构上,调整人员结构从“”向“”结构转变,减少基层员工的数量、成本,增加对中层及关键岗位的投入,保障中层及关键岗位的稳定,从而影响和干预基础岗位流动;
6、文化活动上,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增加员工在企业中的参与感、存在感,建立文化留人的氛围;
7、员工关怀上,在员工生活、家庭、子女等方面,加强关怀力度,走进员工的生活,解决员工工作外的实际困难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