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从小区出来的时候,会碰到一些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一个个通常背着与他们的身形极不相称的硕大无比的书包,还有更夸张的,书包长得跟拉杆箱一样,直接拖着走(真是机智的发明)。
在公司的电梯里,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员工谈论现在的孩子太累,才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光家庭作业就要做到晚上八九点,根本没有游戏玩耍的时间,那些报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的就更别提了。
有人会说,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摧残,然后感慨自己小时在农村上学那会儿,天天瞎玩,也没差到哪去啊,大学考上了,工作也不差。所以,也总有人说,等自己有了孩子,肯定让他(她)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该咋玩咋玩。但事实可能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先说说过去。上世纪我们上小学的那个年代,不同的孩子起跑线虽说也是不同的,但绝没有现在这么悬殊。用的教材差不多,老师水平差不多,接触新信息、新知识的途径也差不多,就那么几个,看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所以资源都比较有限,大家总体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东西总共就那么多,你多玩点也落不下多少,努努力总能赶上。取得一个超越平均水平的成绩也相对容易。
但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资源向城市集中,那里有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设施、最丰富的选择。除了课堂上的那点科学文化知识,现在的孩子在能力、认知、经历、眼界方面比当初的我们已经多出了不少其他的维度,大家现在拼的不再是单一的学习成绩。当同台竞技的选手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越后,竞争当然会更加惨烈。如果还拿上世纪的农村教育水平来要求自己的孩子,那结果八成就是被降维攻击了。
估计,很多人也只是随口那么一说,等自己真有了孩子,肯定不敢让他(她)玩得太多,也不敢不多报几个班。孩子是累点,但大家都是一样啊,至少有个可以期待的结果。你如果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你敢另辟蹊径地拿自己的孩子搞什么轻松教育的实验吗?成了当然是好,没成谁来负责呢?
再说,小孩子是非常需要同伴间的认同的,会怕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到时候,你不给报兴趣班,说太累,然后他(她)看到别的小伙伴都报了,结果玩不到一块儿了,自己估计会闹着要报了。
对于还没有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可能觉得考虑孩子还有点远,那就考虑自己嘛。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孩子们是一样的,大家水平都上去了之后,竞争就更加惨烈。过去,一个大专生就是香饽饽了,现在清华北大毕业、海归也就那样了。想想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各种精英、高端人才,一抓一大把。通货在膨胀,人才也在膨胀,所以光守住现在没用,那也是在贬值。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可能又制造了一点焦虑。
题图来自:https://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