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根据脱不花老师的《怎样成为高效学习的人》,根据自己的思路整理而成,
1、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再起步
(1)建立课题库
课题:就是要解决有边界的问题。
如何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职业体验?
(2)筛选课题库
明确中短期对我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达到目标的思路是怎样的(第2节),实现思路的节奏(第3-5节)
(3)每天口述一遍自己的收获
(4)每周书面整理在不同课题上的思考,公开发表
(5)每半年更新一次课题库
2、陌生领域,如何起步?
通过专业论坛、或者得到,找到一个陌生行业的高手聚焦地。
询问怎样起步,怎样进阶的途径。
待在有高手的圈子里,当有问题想不明白的时候,让高手给你输真气。
3、知道了学习内容,怎么制定目标?
第一步,要有使用场景,比如想让孩子掌握绘画的正确姿势,可以去学得到《如何开发孩子的绘画潜能》。
第二步,目标与现状有点差距,跳脚才能够到。
第三步,明确多长时间内,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即开始/完成时间;执行动作(怎样学的更快更好);执行动作的数量;执行动作的完成度(检验学习效果)。完成度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检验。
第四步,让目标设置成台阶状,且呈简单到困难逐次向上。旨在不断给自己正反馈,有学下去的兴趣,每完成一个阶段目标自信心又满足了一层。
基础学科学习、读懂论文(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使用方法)、编制论文。
4、定好目标,怎样学的更快更好?
学习是一个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缝合到一起的过程,主动问一些问题,将新旧知识勾连在一起。
(1)打造环境场。非常舒适,但进入之后只能做看书这一件事,环境应该简单纯粹一些。
(2)寻找自己知识网漏洞:测试前置
①这门课/这本书的标题xx,我认为它应该主要是谈什么问题的?
②关于这个问题,在学习之前,我知道些什么?
③关于这个主题,在学习之前,我的观点是什么?
④接下来我要开始学习,我最想知道的、最想通过老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读的更快:指读法
(4)注意力更集中的方法:多环境输入
(5)记得更牢:记忆宫殿法。把需要记忆的陌生信息和你非常熟悉的空间信息,牢牢地勾在一起。因为人的基因,就是更擅长记空间,用这种方法,就能把你熟悉的信息和你不熟悉的新信息捆绑在一起来去记忆。
(6)看的更广:刷书法
5、学习之后,怎样检验学习效果?
(1)记笔记。笔记本左侧是老师说了啥(只记最重要的信息和关键词即可),右侧是自己的感觉。
学完之后,对照关键词和感觉,梳理出自己的逻辑,这就成了属于你自己的知识。学完和梳理之间顶多一天时间。梳理成别人可以听懂的教案。
用小本子,写完一本,有成就感。
(2)讲小课。把学过的东西,给十岁的小孩讲明白。用例子讲明白,同时勾连对方真实生活。
(3)会迁移。
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所学的这件事,它能用在什么地方?
这个知识不能迁移到什么地方?
(4)列操作清单。做教程,列清所有操作的关键点在哪里。强迫自己写10个要点,努力把所有细节全部覆盖到。
将操作清单公开发表,得到更多人关注。被人看见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6、如何学得更愉快?
记录让自己瞬间清醒的金句。产生“卧槽”或者“我的天啊,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记录感受、故事和数字。可以写得很短,几个关键词,或者一两句话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