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新认识写作的三个本质
如果你还认为,写作是文化人才能做的事情,那我要告诉你:你落伍啦。
这是自由表达的时代,有想法,想表达,认识字,就一定能写作。
因此,千万不要把“写作”太当回事,大多数人都把它想复杂了,还停留在笔墨很贵,文人专属的时代。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写作几乎是零门槛的事,认清写作的这3个本质,真的人人都能写。
要知道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新手”一说,你只需要明白以下3点:
首先、没有人是从零开始写作的。
这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的作者申克阿伦斯,在书中明确提出来的一个观点。
图片
当你需要记住一个想法,一句话,或者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是不是要把它写下来呢?
我们作为学生,要参加考试,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老师、家长看到,哪怕是做演讲,开会,我们也要有纸和笔来记录。
我们要写下那些我们担心忘记的东西,还要写下那些我们试图记住的东西,每一点脑力耕耘都是从写开始的。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我们从小就在做的事情呢?
所以,写只是我们想法的一种呈现形式而已。
动笔之前,想法和素材都是已经出现过了,你只是如实记录而已。脑子里没有的东西,也不能自己出现在白纸上。
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人,都不可能从零开始写作。
其次,写作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大脑的一套工作系统。
你是不是会经常对着空白屏幕,或者一张白纸发呆呢?那是因为你把“写作”跟与其内容相关的主要脑力活动分开了。
既然没有人从零开始写作,在动笔之前,发生在大脑中的活动就不能被忽略,这就包括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过程。
比如读书,思考、理解,记笔记,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才会呈现在纸面上。
写作只不过是把以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进行组织说明和阐释,变成看得见的书面材料而已,同时以确认或检验自己,对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完全理解了。
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以教为学,在对信息进行阐释的过程中,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形式,自己能说清楚,别人能听明白,说明你真的理解了,也学会了。
写不出来,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者是你忽略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却奢望新的想法和灵感自动送上门来。
这样被动等待灵感的写作,是不可靠的,也是无法长久的,只有把写作当作整个流程中的一部分,建立完整的闭环系统,写作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图片
其三、写作不是计划的产物,而是思想自下而上自动生长的结果。
我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完成一项写作任务,必须自上而下地按照这样的流程来做:
首先确定写作主题,然后明确你的观点,接着寻找相关证据,搜集素材,最后得出结论。
而且更有甚者,会把每个阶段需要花费的时间,进行看似合理的预估,我们只需要按照进度,每天稳步推进就好了。
然而事实证明,很少有人能够在预定的计划之内,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毕竟文字表达的工作,不是“把大象装进冰箱”那样的机械化地线性流程,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而是充满随机性和灵活性的创意活动。
所以自上而下的制定计划,对于真正的写作,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而当我们不再专注于做计划,而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能够对我们的成长,产生长期价值的素材,通过卡片笔记的方式,形成一个想法库集群。
某些想法就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不断连接新想法,互相碰撞,产生化学反应,最终连点成面,让主题和灵感自然的呈现出来。
卡片盒内的笔记,就是我们的创意素材库,可以随时打开,寻找笔记之间的关联,然后像拼搭乐高积木一样,根据现有的素材,就能完成一篇主题分明的写作任务。
更重要的是,这些拼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每天我们都会有新的笔记,进入卡片盒,我们的大脑,也总会在盒内的笔记间游走,你永远都无法预料到会产生什么样的新创意。
因此,多个主题的写作同时进行,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高质、高产的卢曼先生,就是用这种方式,30年写了58本书。
图片
从一名普通的公务员,成为声明显赫的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终身教授。
这就是让信息自下而上,自动生发的最大价值所在。
想象一下,写作时不再依赖随机的灵感,也不再到处寻找素材,只需要拥有一个卡片笔记盒,做一个熟练的拼接工人,这种感觉会不会令人心生愉悦,动力满满呢?
明白以上三点,你就会明白,写作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地知识输入过程中,收集、记录自己的想法。
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卡片笔记盒,不浪费每一条笔记上的想法,你就能很快进入写作状态,写到根本停不下来。
二、学会制作卡片笔记盒,让写作素材信手拈来
至于如何开始做卡片盒,也只需记住三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随时记录的工具。
在学习读书的时候,或者与人交流沟通时,手里随时准备一支笔,如果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好想法,不要犹豫,马上写下来,或者记在手机软件里。
如果时间不允许,就简单记录一下关键词,或者使用电子工具辅助录音,作为临时笔记
第二步,加工整理临时笔记。
有时间的时候,通常在两天之内,就要重新回顾记录的信息,思考这条信息有哪些长期价值,对你的工作学习能有什么具体的帮助。
有没有必要整理成简单明了的笔记,让你随时看到,都能提醒自己,这条笔记可能会跟其他信息产生某些关联。
保存下来,持续积累,直到某一个想法成形,就可以组织成一篇文章,或者著作出书。
没有保存价值的笔记,就可以进入垃圾箱里,不再占用自己有限的脑部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卡片盒的每一条笔记都是经过思考后的重新记录,而不是简单的进行知识搬运,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信息的再次开发利用。
图片
第三步,做好索引标签,完善卡片盒。
笔记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积在一起,要不了多久,你的笔记本就会成为信息的坟场,让你再也没有心情,也没有动力去翻看,查找。
而你曾经付出心血所做的记录和思考,也将付诸东流,前功尽弃。这会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而卡片盒笔记的标签,就是将所有笔记做一个简单的标识索引,便于查找并整理。
由此也将卡片盒里的笔记分为了两类:
1、文献笔记,标签主要记录笔记的来源出处等信息,简短地写下书目和页码。
2、永久笔记,记录这条笔记与其他笔记的逻辑关系,可以是前后上下彼此靠近的笔记,也可能是在别处,不相连的地方。
这样的笔记才算是一个完整有效的笔记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卡片笔记的最大效果——积累知识资产。
三、思考不止,写作不断
总之,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落实到纸上的过程而已。
拿起笔,把好的想法记录下来,放进卡片盒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笔记系统,然后让你的笔记与你的成长同步更新;
让写作变成是对自己学习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
让你的成长变得有迹可循,能够不断累积势能,产生知识的复利效应,加速成长的步伐。
因此,不要把写作看得太复杂,只把它当作对自己生活、工作轨迹的如实记录,对自己思维变化的观察,反思和总结。
是见证个人成长过程、积累知识资产的有力工具,是一件无论如何都要做的事情,写起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愿你带着“我手写我心”的态度,从《卡片笔记写作法》法开始,勇敢迈出写作的第一步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