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神通广大,许多内容本来是说治国,却把世上的道理都说尽了。
世间万事万物,道理是相通的。
譬如,国君治理国家和父母教育孩子,很多道理,就是相通的。
《老子》十七章中说: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这句话,本是说做国君的四种境界。
与之相应的,为人父母也有四层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层。
01
第一层境界:太上,不知有之。
《老子》所说的第一层境界,是“太上,不知有之”。
最好的国君,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
同样,最好的父母,孩子也仅仅知道他存在罢了。
不是说父母忙得不见人,所以“只知他的存在”。
而是说,好的父母,能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品性。
并不会时时去训诫孩子,不会对孩子的事横加干预。
三国时魏国的王弼,在注解这一境界时,曾说:
“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不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好的父母,会“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他自己立身正,德行好,有种种好的生活态度、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以他为榜样,学习他,跟随他。
台湾亿万富翁王永庆,曾写过一副教子联:父母为先立榜样,子女随后争自强。
李亚鹏在谈到对女儿李嫣的教育时,也曾说,“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自己认真去做一件事,孩子自然就会模仿。”
做到极致的父母,根本不必刻意有所作为,因为他以“身教”代替了“言教”,以身作则。
这也便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治。
02
第二层境界:其次,亲而誉之。
《老子》中说,“其次,亲而誉之”。
第二境界的国君,百姓亲近他,赞扬他。
同样,第二境界的父母,孩子也会亲近他,赞赏他。
这看似简单,而事实上,一个父母,要得到孩子打从心底的亲近与赞扬,并不容易。
首先说亲近。
很多孩子对父母的“亲近”,其实只是“讨好”,可能出于畏惧,也可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或关注。
这种“亲近”,只是表面的“亲近”,内心是疏离的。
孩子打从心底地亲近父母,只会在感到被爱,感到安全,感到被肯定,感到来自父母的友好的情况下。
曾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美国电影《帮助》中,有句让人既窝心又痛心的台词。
那位黑人保姆总是对她照顾的孩子说:“You is kind.You is smart.You is important.” (备注:电影中便是“is”,不是“are”。)
“你很善良。你很聪明。你很重要。”
这几句话,有几个父母对孩子说过呢?
这些话,是父母在对孩子表达,“你是优秀的,你是被欣赏的,你是被肯定的;我很爱你,你是重要的。”
而现实中,许多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的是:
“我不喜欢你,谁会喜欢你;
你这个蠢猪,你什么都不会,没有人会肯定你;
你什么都不是,你是卑微的,你是不重要的,你不值得被爱。”
这样的父母,不仅会伤害孩子,也不可能得到孩子真心地亲近。
再说赞扬。
一个父母,要得到孩子打从心底地赞扬,需要自身真正值得孩子崇拜、敬重。
国内有位很有名气的女考古学家,许卫红。
她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女儿是她的崇拜者。
许卫红将大半个人生都献给了考古,在西安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时,她是执行领队。
还曾写过一本书,《说说秦俑那些事》。
她每次到北京,都会被女儿请到不同学校,讲讲秦俑,讲讲自己考古的经历。
父母,能让孩子真正为他骄傲,打从心底以他为荣,一定是因为他的品德,他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他的能力,他这个人本身,得到了孩子的尊敬。
而不仅仅是因为“父母”这个身份。
你,真的得到你的孩子打从心底地亲近,和敬重了吗?
03
第三层境界:其次,畏之。
《老子》中说,“其次,畏之。”
做国君的第三层境界,百姓都畏惧他。
同样,为人父母的第三个境界,是孩子畏惧你。
似乎大部分父母,都停留在这个“境界”。
许多父母,让孩子见了他,像老鼠见了猫;甚至一想到他,内心就充满恐惧。
这类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或是时常对孩子说些侮辱性语言。
有些父母这样做,是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这句老话,其实不必听得太真。
做得过头了,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些父母这样做,是的确还不懂得做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
有些父母这样做,却只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弱小的孩子成了受害者。
也有些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自己曾在“畏惧”中长大,所以要孩子也“畏惧”他。
在畏惧中,可能会有爱,但很难产生爱。孩子对你,可能只有畏惧。
在畏惧中,孩子会失去自我,甚至失魂落魄,时刻想着保护自己,战战兢兢地求生存。
在畏惧中,孩子会丧失他的灵气,可能也一并失去了他的聪明,和活力。
在畏惧中成长的孩子,成人后会依然难以摆脱阴影,甚至生活、工作、社交都有种种障碍。
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国王乔治六世一直无法公开发表演讲,有严重口吃。
后来求助语言障碍治疗师莱昂纳尔,经过许久,才终于找到他的病根。
“你不必再害怕5岁时所害怕的那些事了。” 莱昂纳尔对乔治六世说。
治疗师告诉国王,你不必再害怕你的父亲了。
国王乔治六世,人至中年,还无法摆脱对那个记忆中的、潜意识中对父亲的恐惧,被重度口吃所纠缠,无法完成自己必须完成的演说。
人在童年时经受的恐惧,会以潜意识的形式跟随他一生,成为难以摆脱的障碍。
一个父母让孩子在畏惧中成长,是毁灭孩子的一生。
04
第四层境界:其下,侮之。
《老子》中说,“其下,侮之。”
最下等的国君,百姓会敢于蔑视他侮辱他。
同样,最次一等的父母,孩子会蔑视他,甚至侮辱他。
蔑视与侮辱,不一定在父母面前,也可能是在背后,在心里。
这类父母很少,在社会新闻中、电影中才比较多。
孩子会蔑视父母,大都是父母品性不堪,生活也不堪。
可能是,要么酗酒、滥赌、家暴,要么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这一等的父母,连自己也没做好,自然不能好好引导孩子,更不可能给孩子树立榜样。
甚至会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让孩子成为所谓“问题少年”,令人痛心。
为人父母,应当做第一层境界,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
也可做第二层境界,给予孩子尊重、关怀、肯定与爱护。
这两种父母,便会得到孩子真正的亲近,真正的爱,真正的尊敬崇拜。
为人父母,我们没有经过孩子同意,便把他带到了世上。
既然把孩子带来了世上,便应当负起责任,给他爱,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
不只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灵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