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本来想做个菜露一手,材料都买好了,排骨也下了锅,可突然发现,料酒没了。出去买来不及,于是只好做了一顿没用料酒的排骨汤。
今天正要出门,东西都放包包里了,可突然发现手机忘了充电,电量不足;于是只能背上沉沉的充电宝出门了。
这种“事到临头,才发现”的事还有很多。就像“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类似的事儿吧:
考试的时候,才发现为什么平时不多努力点;
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为什么当初没有准备这项技能;
出去旅行的时候,才发现为什么总是忘带点什么东西……
朋友DX就是典型的“事到临头型”。她自己开玩笑说,她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规律:很多事情都是事到临头,才发现,哎呀,这个没做,哎呀,那个没准备;但是呢,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只能紧赶慢赶、匆匆忙忙的应付。那个时候的她,通常都会咬牙切齿、信誓旦旦的发誓,下次,下次一定要提前准备,准备的好好的。可是下次,却仍然是拖到最后,仍然是“事到临头,才发现”。
◆◆◆
“事到临头,才发现”,会让我们错过什么呢?
记得蔡康永说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的。他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羡慕别人的成功,却不知道别人在事到临头之前,做了多少的准备。
比如,孙俪大家都熟悉吧,一部“甄嬛传”让孙俪火到无以复加,成了当之无愧的电视剧女王。但当初拍“甄嬛传”的时候,孙俪可是做了十足十的准备,她有次在微博上说:“整理出足足50册《甄嬛传》剧本!”而且在角色的每个阶段,她都会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区分。70集的剧本,平铺在沙发上,就是一沙发。剧本里还有很多的备注,和用荧光笔做的标记。瞧,这就是孙俪的剧本:
还有胡歌,很多人都很喜欢“琅琊榜”里的梅长苏,胡歌也成了全民追捧的“偶像实力派”的标杆。但却少有人知道胡歌为此付出的努力,平时的积累不说,单是剧本也是准备的相当相当的认真。很多人都开玩笑说,胡歌的剧本标记的,就像高三学生的笔记一样认真,他还在剧本的背面也写着很多跟戏有关的标注。瞧,这就是胡歌的勾勾写写的剧本:
话扯远了,一聊到娱乐圈就这么起劲。还是扯回正题吧。孙俪和胡歌如果一开始没有好好准备,总是等电视剧开拍了,事到临头才发现,没好好研究剧本,那出来的戏也肯定没有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么好看吧。所以不管做什么,都是需要准备的。不止演员演戏是这样,我们平常做的事情也是这样,不要总是“事到临头,才发现”。
我以前有个同事,就是个让人赞叹的例子。她做什么都从从容容,但效率却很高。看似云淡风轻、不慌不忙,却什么都有条有理、精彩周到。她的秘诀就是提前计划,将来有什么事需要做,那为这件事情需要准备什么;还有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她都会在脑子里过一下,有个预判。这样事到临头的时候,就不会丢三落四、慌慌乱乱的了。
◆◆◆
那回到我们个人,怎么样才能避免总出现“事到临头,才发现”的状况呢?
1)列“待办事项清单”
这个的确管用。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远期的、近期的,需要先做的、需要后做的。不要总是脑子里随便想想,那样很容易忘。你可以找自己喜欢的方式,不管用笔记本也好,用手机的备忘录也好,或者用微信里的“文件传输助手”也好,总之选一个你习惯的、用的顺手的东西记录。每做完一件事情,划掉一项。这样整体上都清清爽爽、一目了然,比脑子里一锅乱粥要好得多。
2)每天花5分钟总结
每天花5分钟总结下今天的情况。看是不是计划列的太多;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天做什么没有提前计划、以后要提前计划等等。
3)随时调整
只有随时调整计划,这个计划才能越来越贴合你,这样你用起来也才会有兴趣,不至于越来越脱节,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就像朋友相处需要磨合一样,你和你的计划也需要磨合。
试试上面说的这几点,也许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清爽,越来越少出现“事到临头,才发现”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