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告诉我,整天都很“丧”。
“没有什么目标,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她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依着墙壁说道。
“你可以努力冲第一嘛。”
她颓废地看着我说:“我认为我不是聪明的学生,只属于学习上不太费劲,但是需要勤恳复习的人,所以第一这个不能强求。”
“那你没什么开心的事或者特别喜欢做的事?”我尝试地引导她。
她想了一遍,“没有。”顿了顿,又说道:“我觉得要我做什么都行,但是我什么都不想做。”她一脸沮丧地问我,是不是很“丧”?
何为“丧”?
我最早了解“丧”这个词是来自公众读书上的一篇推送。日本现在正面临的一个阶段叫“丧”,指年轻人对待事业生活没有积极求进的心,就业不着急,工作没目标,房子买不买都可以,更喜欢旅游发呆过慢节奏的生活。
“我觉得要我做什么都行,但是我什么都不想做。”
“周末就像宅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
“都好,你说吧,行,随便……”
简直就像自己的日常写照。
工作时就像挨刀子一样挨过忙碌的日子,发誓闲下来一定要好好整理自己的工作思路,重新做人!可当闲下来时,却又以一种葛优躺的姿态摊倒在沙发上,静静地捧着手机,抱怨生活的压抑,然后开启新一轮的忙碌。
周而复始,没有热情,没有希望。
为什么“丧”?
1.孤独的成长
和中国想比,日本的“丧文化”由来已久。在上一辈日本人拼命工作,升职加薪后,日本经济由快速发展进入到了相对平缓期。上一辈相对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财富,所以如今日本的年轻人不再为生计发愁。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们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后,对关系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产生了对爱与追求感的需求。”
在物质水平极大地提高下,人们的需求从经济、物质转向精神需求,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归属感:人们希望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成为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真实的自己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受到肯定与重视。)
尤其是孤独长大的人群。
6-12岁时最注重同伴的时期。
而如今的年轻人,恰恰在这个时期开始孤独。
“要在家待着,不要出门,不安全。”
“爸妈工作忙,你要听话,乖乖地在家写作业。”
一个人在家,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玩耍……
没有朋友群体接纳,在父母面前也没有重要感。即使父母提供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提供给孩子充满安全感的内心。
很多人告诉我,在某一瞬间,会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心痛感,即使长大成人,那种孤独感也曾席卷全身。
渐渐地,孤独成了常态,适应、习惯以家、学校的自我的生活,对社会、交往的好奇感越来越低,自我消磨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日复一日,安于生活,逐渐长成对于什么都提不起来兴趣的一代。
“丧文化”下的年轻人被迫面对与打理自己的生活,独立、自主,更渐渐远离人群。
2.社会的压力
孤独的一代逐渐长大,在没有坚实的内心、也不会排遣压力的情况下,社会的压力又迫使着进入枯燥高压的工作节奏中,除了极少数人活得了光鲜亮丽的生活,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日复一日的打卡工作中。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自小就习惯了孤独的年轻人,开始重复少年时的生活,在家待着,一个人消磨时光,承认自己就是胸无大志的人,过一天算一天。
“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
不会控诉,不会埋怨
只默默地承受疲惫
驻足时光之初
我只盼望每月10号那张灰色的薪资单
赐我以迟到的安慰
为此我必须磨去棱角,磨去语言,
拒绝矿工,拒绝病假,拒绝事假。
拒绝迟到,拒绝早退,
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双手如飞,
多少白天,多少黑夜,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这是90年出生的富士康员工许立志在跳楼前写下的。
他可能属于极端例子,但是很多人都有同样的体会。在社会的重压下,或者是急功近利的“成功论”下,很多人对自己的能力渐渐丧失信任,进入抑郁状态,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
如何克服“丧”?
1. 正视“丧文化”。
对于“丧”的种种表现,首先学会宽容自己,尤其是对因反复失败下造成的“习得性无助”,要告诉自己,失败是常有的,我现在要做的是分析失败的原因。以积极的姿态承认失败,寻找原因,在下一次的尝试中避免同样的错误,不断地肯定与包容自己。对于颓废的自己说,你太累了,允许你休息一天。不要有负担,尽情地放松。在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规划中,也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空下来,给自己一个颓废、修整的时光。这会比在这个时间定下目标却根本不会做要舒服的多。
2. 列出心愿清单。
心愿没有大小,小到叠被子、倒垃圾、喝奶茶,大到旅行、考学……有改变自己的,有奖励自己的,让心愿丰富起来。每天晚上给明天的自己一个小小的期许,冥想自己明天完成一个个小心愿的样子会多么满足。渐渐地,找回生活的乐趣。
3. 和家人、朋友相约。
对于“丧文化”下的我们,这应该是最难的一步。习惯了肚子吃饭、逛街,习惯了宅在家里,习惯了不麻烦别人。可是要想摆脱“丧,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归属感,拥有一个接纳并包容自己的群体。
抽一个周末,尝试邀请和父母一起吃饭,自己动手也好,下馆子也好,有交流的空间才能打破心里的不安全感。在办公室里夸一夸同事,“你今天真好看,衣服在哪里买的,好别致!”“就在……他们家的衣服……”一来二去,大家渐渐就熟悉了。吐槽下最近的电视剧,一起去看个电影,试吃新开的餐馆。不要担心你的邀请会不会很唐突,要想着,她在家估计和我一样无聊,我们需要相互拯救,或许就会容易很多。
慢慢地,一个小群体就会建成。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会太难,也就是在一来二去、一言一语之间。
希望“丧”了一年的我们,2018年,不会再“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