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上一篇《在情绪和烦恼中修行》的文章,实际上已经梳理了我们如何在“受取蕴“”这个点上用功的方法,而随着在“受”上的用功,嗔,也就是说烦恼和情绪会随着对身心的增上观察以及增上思维的不断运用而淡薄和减少,身心自然会逐渐趋向于安静,平和,放松的状态,而这是法在身心中的作用,也是必然。

在如实觉知下的安静、平和,放松的状态需要保任,也就是经文中常说的精进不放逸,这有助于修行进入下一个阶段,即是对我们头脑里升起的“念头”开始进行如实的观察,“念头”,即是指我们头脑里出现的想法、记忆、幻想、认知、分析、规划、等等一切的思维活动,这些大脑中的思维活动,会在身心具备内寂、清明、放松的状态时,被观察得清楚,就犹如一杯含有杂质的水,当不再去搅动它时便能被清晰的观察到。而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则需要减少世俗事物,通过静坐、安般、经行等诸多的方式来进行调整,而有些身心本来就比较清静,少欲知足的人,会更容易观察得到,具体的方式方法在这里不详细展开。

上一节的内容,我们知道情绪和烦恼是结系的外显,情绪和烦恼的发生来自于无明触下的期待与执取,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和烦恼并不是来自外在的某人或某事造成的,而是我们错误的认知,其包括不符合现实的期待与执取所造成,同样的,我们所谓的幸福与满足, 也并不能一直靠外在的某人或某事来获取,记得随师曾说过,符合我们心意的是偶然,不符合我们心意的才是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就是因缘法则的本来,从未受我们掌控。那么, 想要解决情绪的问题,我们从来都不是要去修理和改变某个人、某件事,而是在于,发现自己头脑里的错误认知及不符合现实的期待与执取,及时调整。

那么,这份头脑里的错误认知及不符合现实的期待与执取到底指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观察的对象具体指向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观察与运用?

在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 ,如经文中所说“痴求欲名为爱”,其意思指的便是我们常常在错误的认知下产生不符合现实的期待与执取。这里,“爱”的具象化即是以我们头脑里的想法、记忆、幻想、认知、分析、规划、等思维活动得以体现,所以当经文中说,要如实观察触缘想,或受缘爱,这个“想”,“爱”,指就是观察我们的思维活动。

所以,此阶段的用功处,是在我们的情绪还未发生时,通过观察我们心理活动的内容,以正见,正思惟(提起因缘观),即因缘生的正见来校正我们当下的错误认知,以缘生不可得来进行离贪断爱的三妙行,也指的是在明(明就是在当下的人事物中,能以因缘生的正确认知的看待)为前导的正语、正业、正命八正道的践行过程,这就好比,中医“治未病”里的未病先防,我们在苦还没有发生之前,提前发现我们头脑中邪思维,并进行校正,那么后面的苦就不会发生。

我们知道此有故彼有的触缘想,指的是在六入处(根境为缘生识)的当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暂且将这六个“识”比作六个门所传递的信号,大脑则根据当下六个门所传递的信号进行触缘想的运作,其意思是指大脑根据前六个信号,调用过去的经验展开比对、分析、联想、幻想、衡量、规划、决断等各种心里活动,这个心理活动即是我们所要观察的对象。有人会有疑问说,单独观察“想蕴”,是不是就成了分别观了,实则不然,因为我们此阶段已经进入了三转十二行中的二转,也就是修离贪断爱的八正道了,在三转十二行的一转中,实际上我们已经如实知,如实见五蕴因缘缘生的现象了,所以在二转的修行阶段,当我们能清晰地观察到头脑里不符合因缘缘生的邪见,接着能提起因缘缘生的正见,便能离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修行阶段我们侧重观察的是心理活动,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观察六入处缘触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六个信号发生的时候,我们定与慧的能力还达不到能够观察六识,只因六识与想的关系发生的非常快,所以,修行需分次第和阶梯,不能着急。

我们常说的结系,往往指的是一个人心中对身边的人事物(以六识来展现)有贪爱执取,或者说有期待,而这份贪爱执取则是以我们大脑中的心理活动来呈现,当心中有结系,有期待想要去实现,而现实却又没有,这时苦便必然发生。事实上,当我们明见五蕴因缘生时,我们便会明白,其实我们想要的,现实永远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想要的,期待的喜乐经验,是建立在过去根尘因缘下的喜乐标签,当下,永远都是新的因缘, 从来不会重复。所以此阶段的解结离系,可从观察我们的心理活动入手。

前面我们提到,通过外环境和内环境的调整,我们身心具备了观察心理活动的条件,举例,在经行或静坐时,我们大脑里会弹出诸多的念头和想法,当心很安静时,这些想法和念头就会被觉察到。(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要压抑念头和想法,不是修的一念不起,或所谓的如如不动,这是修定的方法,而慧观则不同,它指的是在身心具备观察条件时,如实观察五蕴身心的运作过程),观察想法和念头,相对于有些静定功夫的人,或平时内心本就比较清静的人来说,是相对容易观察到现象或者心理活动的,重点是,当观察到这些心理活动时,我们是否还可以进行如理如法的思维(即五蕴因缘生的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如实观察+如法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称之为“”正念”,只是具备观察的能力,却没有法思维的能力,是不能称之为正观或者正念的。

当想法和念头被觉察时,会发现,它们是有迹可循而并非杂乱无章,它们一般是内心深处贪或嗔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在意的人事物,比如,静坐时,你想起曾经伤害过你的人, 越想越愤怒,继而开始规划如何报复,或幻想如果下次遇到这个人,你要如何如何应对,比如,你脑海里跳出过去和恋人一起手牵手散步的画面和场景,接着幸福感油然而生,并想着,若以后都能如此幸福就好了,或者又担心害怕失去这份美好而心生忧虑,紧接着,你又想到孩子快高考了,可学习一点补用功,身体体质又弱,未来上不了好大学可怎么办呢?等等诸如此类的念头想法一波接着一波,那我们来看看,这些念头是不是都是我们平时在意的和期待的或者担心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结”,在《当下的力量》那本书中曾提到,念头从来不会是无关紧要或你不在乎的事情,比如,你每天上下班,开车经过路边的那一排排树木,还有往来的车辆,或者你幼儿园或小学那些早已记不起名字和相貌的同学,它们是否会成为你经行、静坐或是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画面,念头和想法呢?显然是不会的,它们不会被大脑深刻的记住,只有你在意的、期待的、喜乐的、厌恶的、担忧的等等事情,也就是你心中的“结”,大脑才会不断的弹出这些画面、念头或者想法,提示你需要去处理它们,那些不成为结系的内容,则不会成为你的法境。

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则是观察到这些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一步一步抽丝剥茧的看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五蕴因缘生,缘生不可得的正见来消除我们在现有因缘中不符合现实的期待与欲求,这也叫放下执着。可这份放下执着,不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空谈,也不再是一句隔靴搔痒的心灵鸡汤,而是通过身心的实修实证,明确自己心中的这份贪爱、渴望、掌控为缘生之法,实不可得,便会心甘情愿的放下,重新调整方向,从而走上善观因缘,珍惜因缘,耕耘因缘的务实道路上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