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活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中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也。(《庄子外篇·徐无鬼》)
这句话的是说那些善用智谋的人,要是没有搞点什么事情让他思维活跃起来,没有精神体操让他嗨起来,他就不开心;而那些善于辩论的人,如果没有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和他做激烈的交锋,他就兴奋不起来;那些明察秋毫之人,如果没人发现他的缺点对他凌辱一番,他也哪哪不舒服。这些人都局限在外物之中不可自拔。
“囿”是什么?外边是大大的“口”,里边是“有”,像被困住的一只小野兽。
当一个年轻人在奋斗的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还在原地踏步,就会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怀疑自己的优势,就特别想靠外界的洞察告诉他,你的优势在哪里,你的缺点是什么,你适合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这时飘过来一个特别具有权威的心理实验,首先需要注册,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地等,再次需要购买正版测试的资料,然后登录线上测试找到结果。我想他的优势在于尽管市面上的测试资料如此之多,但是因为付费而感觉测试的准确性高,所以人们非常情愿。这个心理研究机构,不仅不怕市面的模仿,反而在用这样的方法一边赚钱以便收集大量的数据,把收集的数据资料在后期进行处理更迭,会对数据中的相关指标做对比,发更多可以研究的课题现,比如中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在哪些方面有独特的区别。
如果从现代脑科学的发现中:一个孩子在大概七八岁以前,他的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轴图连接基本完成了。我们的大脑里的神经元,经常被刺激的部分就会被被连接,从而形成生物电的连接感应,也就是内在心智模式。也就是我们的“有”。
一个人爱喝酒,喝了一辈子的酒,每日三餐、睡觉前、起床后、各种聚会等等都必须喝,不喝就全身难受,缺了哪一顿,心里像猫抓,慢慢的年龄大了,各种由于喝酒的身体问题出现了,他明明知道这不是正常的生理状况,他的本质问题是生活方式,这是思维模式的问题,所以病症无法得到根治。
02、一旦链接成型,都会成为你的框架
庄子都说了:“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智模式,有些人喜欢思考,有些人喜欢辩论,有些人就爱找别人的缺点,有些人就是有颗玻璃心,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的好,为什么她怎么吃都不胖,为什么她的身材那么好,为什么我喝口水都胖三斤,我想说一生下来你的体重就已经决定了,因为决定体重的脂肪粒大小早就已经定性了”如果你不接受这样的回答,那么你就“有”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古人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3岁-8岁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大脑仍然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活跃黄金年龄,如果在这个阶段宝宝接受良好的语言教育,也就是对还未连接成型的神经元做最大的刺激,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会非常强,从小就知道如何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表述更明确,如何调动语言在不同区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非常赞同梁冬老师说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学会了在牛肉粉、路边摊、冰粉,还有不是很贵的卤煮里面获得快乐的话,其实就真的不需要挣太多钱,因为挣到很多钱之后你还是只能从这些事情上获得快乐”
万般带不走,唯有“有”随身
看过一个纪录片研究的是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是在人成长的哪个阶段就已经被标注的,研究到最后是精子与卵子在结合的那一刻就已经发生突变,随后他的天赋异禀被遗传,如果没有在合适的阶段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定型后就不可逆转了。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
有些男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不要太强势、可是没办法遇事男人像鸵鸟,另一半不出面解决、不成为女汉子要怎么平衡这种关系?有些女孩子,总担心自己的另一半会劈腿,没事就找很多理由考验另一半的忠心,好吧,是个男生都不会累好吗?不同的性格,决定处理事务的方式,这些方式就是心智模式的范式,你的“有”。
03、斯嘉丽主演的电影《超体》,刷新了我的三观,有时也会想如果自己的大脑,那些没有被开发的部分,通过某种外部刺激,重新将那些没有连接神经元的主轴打通,我的大脑被完全开发,那我得何的超凡入圣。
互联网的发展虽是市场经济推导的产物,他的红利期让很多创业的人们在这个时期捞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这些被大众所接受的购物方式,正是在未知的购物形态中不断地去探索洞察人们的购物习惯,购物喜好中崛起的,从而有了不同的商业生态圈。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对于情绪的表达,总是有某种惯性,这些都是被困在童年形成的心智模式里边,这个童年包括先天、DNA;我们的周围的大部分的东西展现出来的都是表象,你看到的是蔚蓝的大海,但是你有看到深海中的生物多样性,他们是怎么样调节自己的生存方式适应大海的洋流与多变的天气?
当我们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他人的建议,通过了解与对比,接受自己,见贤思齐,去发现自己的深处的习惯性范式,这些“有”不仅是你的桎梏,也是你成为现在比较满意自己的源头。究竟如何在这具皮囊里织成怎样的花,是我们这一生的课题,同时也影响我们下一个生命的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