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阅微笔记
看完电影《狗十三》,我记住了片尾李玩虚假的笑和父亲真实的哭。
少女李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爸爸离婚后又组建了家庭,还给他生了一个弟弟。
李玩的残酷成长之路,都和小狗有关。
第一次,爸爸为了缓和和女儿的关系,带来一只小狗。
李玩开始很抵触,后来还是适应了小狗的存在,并且给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
她最喜欢的学科是物理,她用了自己喜欢的学科给小狗命名,这代表了对小狗的认可。
也从侧面感受到了她逐渐对爸爸敞开的心扉。
第二次,小狗丢失,后妈弄来一只相似的小狗,一家人坚持说这就是爱因斯坦,并直接把它丢给李玩。这有点强迫的意味了。
李玩开始并不接受,但新的小狗也是一条生命,她最后还是接收了照顾小狗的这个任务,并逐渐与新小狗建立了感情。
第三次,小狗在家不听话,差点咬伤了弟弟,后妈要求爸爸把小狗送到狗肉店去。李玩在爸爸的车后面疯狂哀求着,但依旧没能如愿,眼睁睁看着小狗离她而去。
后来,爸爸带着李玩去流浪狗收集所去找小狗,听说小狗因为不适应新环境,不吃不喝死掉了。
爸爸和表姐以为李玩会大闹一场,结果李玩只是对爸爸说了一句“谢谢”。
表面客气礼貌,其实她对爸爸的感情已经产生隔阂。
李玩参加爸爸和单位领导的宴会,领导特意给李玩用筷子夹了一块红烧狗肉,李玩迟疑片刻,大快朵颐,还感谢了领导。
一旁的爸爸看得有些惊讶和迟疑。
而从那一刻开始,少女李玩已经成功变成了一个社会人了,能够随时切换表情,懂得隐藏内心真实情感。
第四次,李玩和表姐逛街,遇上了一个女人牵着一只小狗,她认出来那是爱因斯坦。表姐拉着她过去理论,她很快躲闪开。
事后她说,好害怕爱因斯坦会认出她来,朝她扑过去。
这说明,她已经把从前的自己,和从前的生活,隔离开来。她知道,她已经无法,也不能回到过去。
影片对青春少女性格塑造十分有魅力。
影片中,表姐李堂的男朋友喜欢上了李玩,表姐果断分手,李玩也只是把对方当作临时的酒友,用完即弃。
两个女子对待情感如同做过一场手术,手起刀落,干脆利落。
又如同对感情注入了麻药,外人看着心疼,当事人早已麻木习惯。
李玩的爸爸,在影片中,哭了好几次。有一次,他打了女儿一顿,又非常心疼,和解之后,承诺带女儿去心仪已久的博物馆,但最终失约。
还有一次,女儿找到小狗但发现已经去世,他以为女儿会责备他,结果女儿只是淡淡说了声谢谢。
最后一次,女儿挂掉了妈妈的电话,随口问爸爸和妈妈当初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早已泪流满面。
我觉得,那个爸爸,一开始也是女儿一样年轻的心境,走着走着,由方变圆,逐渐向生活妥协。
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独特的青春,有的因为被保护很好,延缓了社会化的进程,有的则早早接触残忍真相,迅速长大。《狗十三》中的李玩如此,《嘉年华》中的小米如此,《过春天》中的佩佩也是如此,《血观音》中的棠真更是如此。
真相总是残忍,人总归会长大,该面对的,还是要去面对。
至少,最低限度,她们都曾年轻过,纯真过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