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微
“叶公好龙”这个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出自【汉】
《新序·杂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故典,带有明显的贬义,讽刺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却言行不一的人。
寓言里的主人公叶公很喜欢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所用器具及屋里到处雕刻有龙,连穿的衣服上都刻满了龙,可见叶公真的对龙的各种图案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天上的真龙,也有可能是海里的龙王听说在人间自已还有这样一个铁杆粉丝,甚是感动与欣喜,于是在一天夜里从天而降,想要来一场粉丝见面会,因为块头太大,入不了堂,只能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
叶公一见,吓得魂飞魄散,逃之夭夭了。
且不论故事真实性,细想,深更半夜,真龙现身势必伴有电闪雷鸣之势,忽见如此庞然大物,谁还会淡定自若?当然要逃啊。这老龙也是的,粉丝见面会开得如此唐突,为何不提前打声招呼,没准叶公还会沐浴焚香,大摆喜宴,再招呼上众多好友亲朋,隆重欢迎偶象登场呢。
再者说,叶公对印有龙的图爱喜爱敬重在情在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图案是审美,实物则有一时难以承爱之重,这些于常人来讲都合情合理。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喜欢画虎,李公麟常常在龙眠山“坐石临流,悠然终日”。而他画的都是秃尾巴虎,因为加上尾巴虎就会活。可见他对虎的揣摩观察有多细致才能做到如此栩栩如生,那必定是发自心底深深的喜欢,照此说来,李公麟那么喜欢老虎,看到真的老虎如果不去亲亲抱抱就是假喜欢,就是“叶公好龙”?
只是因此就对叶公贬斥,貌似有失偏颇,对叶公也不公平。
那叶公难道一个十恶不赦人伪君子吗?才会遭此忌恨?
来简单看看叶公的生平。
叶公,沈姓,名诸梁,字子高。是楚国重臣,典型的官二代,官至”公“ ”令尹“ ”司马“,可以说官居极品,出将入相!且为官清正,在叶邑兴修水利,做了许多实事。
那么,还有一种解释,或许是叶先生得罪了什么人,才被扣了这么一顶冤帽子。
那我们先来看看叶公好龙一词最早是出自谁之口。
刘向的《新序》中记载:子张求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
子张到鲁国国君那里去谋个一官半职,鲁哀公没接见他! 也就是“七日而哀公
不礼”然后子张心有怨言,说道,我听说你礼贤下士,才不远万里,千辛万苦,赶来见你,结果你却不以礼相待,你的这种行为就跟叶公好龙一样,言行不一,讽刺鲁哀公只是口头好士,却不能用。
子张,何许人也? 孔子弟子之一。
叶公和子张又有何渊源呢?
其实叶公和子张并无交集,但和子张的老师孔子有过一次思想沟通。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来到楚国,而叶邑是楚国军事重镇,孔子要去拜访好让叶公引荐。
而两人在见面的时候,关于政见方面,意见相佐。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此段《论语》有详细记载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叶邑,叶公接待了他,面对孔子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叶公想展示自已治理国家的本领,就举了一个自已管辖范围内引以为傲真实案例:
有一个人将邻居家迷失的羊偷偷地据为己有,邻居将这个人告到衙门,可是在辨认时,却无法说明哪只羊是自己的。衙门因为他缺乏证据,断其为诬告。
可是,被告的儿子,亲自来到衙门,向判官坦白父亲昧羊的经过。
官吏依照法律,处罚了他的父亲。同时,对告发父亲的儿子,也按照规定发给奖金。 偷羊人的儿子还说了一句很义正严辞的话:“国法是神圣的,我要做诚实的百姓。”
牺牲父子之情而遵守国法,这证明了在自已辖区的百姓是多自觉,多有守法精神,而自已是多么的治国有方啊!
叶公本以为会得到孔子的肯定与表扬,正沾沾自喜,捻须笑着看向孔子。
没想到,孔子听了则连连皱眉,不予肯定也罢,反而加以驳斥:您怎么可以把告发自己父亲的,这种不齿的行为当做正直呢?如果连父子亲情都弃之不顾,谈何为人,更谈不上正值了。在这个事情上,作为儿子不是跳出来大义灭亲,而应该站在父亲的一方,维护父亲的尊严和地位,这才是做为一个人应有的想法,否则,这个国家将会多么的冷漠,没有人情味啊!
孔子当时估计也有些激动,提倡“仁爱道德”的儒家创始人,对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认为是人情冷漠的小人行径。
可以想像两人谈话时的尴尬,自已引以为傲的治国方略竟被批得一无是处,这不是在打自已脸吗?当时叶公一定是满肚的怒火。
会晤不成功,叶公当然也并没有向楚王推荐孔子,因此事遭到孔子弟子忌恨。
于此事上,孔子作为儒家圣人,主张宽百仁爱,不见得因此生恨。但却被孔子弟子惦记上,并载入史册。
这也造成了“叶公好龙”表里不一的千古冤案。